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又名鳴虛洞

龍蛻洞 在大滌洞東一里許,與鳴鳳洞相對,山崖中間可百步,喬林幽隱,巖穴巉峻,玲瓏嵌空,深可數丈,春夏多蛇虺潛伏。宋皇祐初,羽人於洞間獲龍骨,齒角皆具,因以名之。《記》曰:「五洞潛通」 ,此其一也。

白茆洞 在大滌西南十里。《舊志》云:晉有人遇一道士,衣巾爽麗,自洞而出。詢其氏,名曰:「吾白茆先生職此久矣」 ,因名之。其門如井,垂綆而下一二丈,至平地,可環坐二十人。復偃身下入。又二丈許,有石酒瓮、石碁。石上有一竅通明。仰窺日星,境界奇絕。第山高路阻,罕有至者。

歸雲洞 去大滌山洞霄宮五百步,棲真洞左偏半里許,西嶺外層岡上,即棲真之後門也。深百餘丈。《舊記》云:「神仙迴車,往來便道,故名。」 按《縣志》,「洞有罘罳,頂亞於前洞,常有雲氣往來洞外,故名。」 前有隙地,灌木修篁,蔽映谷口,洞門僅數尺,下入丈許,石壁光瑩如瑪瑙,或如玉色,紋理若刻畫,旋雲飛霞,自然成章。直下有方池,深不盈咫,廣可二尺,長三尺。池底色白,如累珠鏤玉,澄澈可愛,水盈涸不常。又下數十步,有白石如人者三。又下數步,左偏上陟有石盆,其上恰承滴水,涓涓細流入盆內,可盥灌也。四周石乳旋凝,若垂纓絡。右偏直下十四五步,闊二丈許,周迴平坦,可容三十人。

潮仙洞 《舊志》未採,邑孝廉何瑞圖披陟攀尋,始得。在縣南三十里,南接桐嶺,界於富春。岡脊之上,別開洞天。泉石靈秀,池水盈縮,呼吸之勢,實同溟渤,應乎潮汐,故名。

雷門新洞 ,邑孝廉何瑞圖經理「大滌書院」 ,因居焉。

皇清順治丁亥重九日,霆震一聲,書院之側崖崩石。

摧豁開洞天。深不可測,因名曰《雷門》。

雲根石 去大滌洞一里許,在路旁之西,與仙跡相並。其石狀如片雲,從地涌出,類飛而未起,故名。《萬曆志》作「苦竹塢。」

九曲嶺 在縣西二十里。九曲縈紆,故名。按《縣志》,「在縣西南十五里,高三十五丈,長五里,通洞霄宮。」

獨松嶺 在縣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去嶺二里有關,名獨松,因以為名。其關屬安吉州。按《縣志》,宋文信國天祥守隘於此,有集杜詩一首。其地險隘,止容一人一馬。元兵取宋,破此關而入。

鳳凰墩 巨石森立,流水潺湲,幾百餘折。遇山水驟發,聲如洊雷。其下澗中為「嶽潭」 ,乃一邑之勝也。

望牛堆 在縣南四里南湖間。四近牧童皆登堆而望,故名。

石灰堆 ,在縣東南三里。小阜龍起,林木森茂,土石皆粗白色,故名。「寶輪寺」 ,案山也。

南上湖 在縣南五里。塘高一丈五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週迴三十二里,與下湖相接。今湮塞。

南下湖 在縣南二里。塘高一丈四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週迴三十四里。湖東北隅有龜山書院,久圮,邑人修之合祀,有濬築功於湖者。漢陳渾、唐歸珧、宋時三令於其中,名「惠澤祠。」 北湖 在縣北五里,源出諸山,環六十里。塘高一丈,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亦唐令歸珧所開,溉田千頃。

查湖 在縣北三十五里,源出諸山,環三十里。塘高一丈二尺,上廣一丈七尺,下闊二丈二尺,即漢所封搖泰湖,溉田甚廣。

苕溪 在縣治前,闊六十餘步。《山海經》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 ,高遠闊深,苕溪出焉。在於潛、臨安兩縣界。東流百五十里,經本縣,又東流二十七里,至錢塘縣界。又東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德清縣界,而匯於具區。夾岸多苕花,每秋風飄散水上,如飛雪然,因名。又《輿地志》云:「自縣之西名冷溪,蓋取清冷之意。乘舟至此」 ,輕若凌空。唐天授三年,敕錢塘、於潛、餘杭、臨安四縣租稅,徑取道於此,公私便之。其溪連雨,水盈可勝二百餘斛舟,晴久則涸不能行。

橫溪 在縣南一十里。舊名「雙溪。」

東溪 在縣西南二十里。發於由拳山,盤旋曲折,流二十二里,至橫溪,入石櫺橋,而納於餘杭塘河。其水歕高注下,堆積詰曲,不通舟楫。仇溪 ,在縣東北二十里,闊二十餘步,有二源,一出臨安高陸山,至伏山北;一出本縣獨松嶺,至仇山下,合流於盧公橋,又合苕溪入湖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