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而下,白如疋練,曰「合澗泉。」 再上數武,羅漢松一株,大可合抱,東坡手植者亦名「學士松。」 進為石佛殿,佛三尊甚古,是晉唐時物。轉東有琹操基,甃石鱗砌許大,《引建碑》。轉南有收春亭,令黃鼎象重建,改為剩借亭,寬可容數十人。苕溪安樂塔等處,盡在覽中。

九仙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葛仙翁許邁煉丹之地。又云: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也。按《縣志》:「上建禪寺,山半有棋盤石、巨人跡,葛仙丹竈。巔有望江石,登之見錢塘江。有瀑布泉,從龍潭飛瀉,如萬斛珠。」 相傳眉山王橚建飛空亭,今廢。

九州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有九祖儒堂及廟九所,俗謂錢九州廟。羅隱作《碑》云:「錢達字通甫,梁大同間,為廬陵王國侍郎、羽林監。及陳祖立,遷東海太守。娶瑯琊王氏,生九子,皆為郡守,故號九州山。」

井戈山 ,在縣西六十里,通安吉州。高二千一百丈,周一百五十里。山路深窈難行,如負戈入井之狀。

衣錦山 在縣南一里。週迴二百六十步。山南有石鏡,舊名石鏡山。東峰有圓石,徑二尺七寸,其光如鑑,即武肅王幼時照影冕旒如王狀者也。武肅既貴,唐昭宗改其所居曰「衣錦營」 ,城曰衣錦城。武肅與父老宴會,山林皆覆以錦,遂號「衣錦山。」 幼時所戲大木,亦號「衣錦將軍。」 西有仙人洞,深數丈,上有望錦亭,令廖瑜建,今廢。華石山 在縣南三里。峭石峙水中,宛如畫圖,故一名畫石。登不容武,攀援而上,則寬敞可眺諸勝。《研神記》謂秦時神人移鎮於此。下有文昌祠,令王炳衡建。有汲泉亭,令褚棟建。有觀音洞,今建閣。里人祀土穀神曰華石侯,在文昌祠中。功臣山 在縣南一里,舊名大官山,錢氏所居也。唐昭宗以鏐有功,詔改為功臣山。按《縣志》:下有婆留井,王生時,有異相棄井中,婆驚留之,故乳名婆留,後以鏐代留。又有鎖井,王既封,置盔甲井中,鎖之,示不復用。後地捨為功臣寺,今名開化寺。山半有環山亭,今廢。巔有功臣塔,為儒學。巽峰,吳越王建。

金錢山 在縣南九里,舊名金容山。梁僧智度建寺,謂「神金姓者現靈施地」 ,亦奇異也。

碧茂山 在縣南十里。東有金牛山洞,昔有金牛銜玉遺此,故云。「隋鷹揚將軍駱道興」 改今名。王屋山 ,在縣北六里。

大山 ,在縣北五十里。天目山東北峰也。勢峻拔,高二千六百丈,周三百五十里。昔倪氏居此,故亦呼「倪嶺。」

西徑山 在縣北五十里。其勝坐天掌峰,對驪珠峰,左蛾眉峰,右雲筆峰,有瀉玉巖、浣雲池、萬菊軒、迎暉亭凡八景。山之東南屬餘杭縣。按《縣志》名雙林山,去縣十二里,迎暉遙見浙江,山半有溠水,從浣雲池瀉下,飛瀑甚長。雙林禪院,詳。

《雜記志》
山前有東皋庵僧海源建

徑山 按《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 自山麓之觀音巖至凌霄峰,凡十三里,分東西兩徑,東自徐牛塢分水為界,西自風洞口分水為界,東北屬餘杭,西南屬臨安。西由風霄亭磴道而上,盤曲陡絕,翠竹青松,陰穠十里許,有萬松塔,塔居菖蒲田,又名傳衣庵,《陸太宰碑記》「蛻骨處。」 再上,有南院樓,松竹交陰,天光從翠隙間入映。轉樓角而上為寺正殿即白龍讓地於欽禪師,宋御題「興聖萬壽禪院」 也。旁列五峰,如手指天開圖畫。庭中有龍湫井,殿角有鐘。樓。旁有妙喜庵,有大慧禪師塔。殿後轉北行竹徑,上半里有端禪師塔,殘碑剝蝕,載至正間《諭祭文》。前有放生池。又上有寂照庵,四山環遶,中間一窩,為達觀和尚歸瘞處。右轉有靈雞塚,雞不食生,類欽禪師說法時,雞佇聽。師去長安,三日不食,死葬此下。有喝石庵,石屏聳立,巾子山人持咒喝之,石裂為三,若「川」 字然。

葛仙翁山 在縣西南三里。按《縣志》,去縣七里,錢嶺山 在縣西南十里。

垂霤山 ,在縣西南十一里。晉許邁所居也。詳本傳。按《縣志》,「去縣十三里。」

五星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山形備五行之體,上建沖虛觀。按《縣志》,「里人童志騄建亭其上。」

皇清順治十二年,邑令戴祚昇名其亭曰「聚奎」,勒碑。

於側北有廟,「山巖石骨龍文,綴以苔蘚,勢甚夭矯,甘泉出其下,洞中異響類銅鼓,每日二次,輕重疾徐,若有司之者。」

臨安山 ,一名「安樂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