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十里。五代錢氏置寨以禦江南,因以名之。「鶴山 」 ,在縣治東北三里,高一百三十丈,週二十里。

甲子山 ,在鶴山西北三里,高一百五十丈,上有天池,舊有烽堠亭。山多芍藥,亦有黃鳥、杜鵑、雉兔。

青山 :在縣治西南二里,高二百丈。

獨角山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高五百丈,周二十七里。其絕高為黃仙頂,下臨梅溪。

浪山 在獨角之南五里。按《縣志》,「在縣治西南三十五里,高五百五十丈,週二十里。」 上有三池相接,在高崖絕壁間。其源出絕頂,始自上池,巖溜隱隱,白如一線,流入中池,瀑布飛流,懸泉迸落,及下池,陰洞嵌巖,波翻鼎沸,奔湍觸石,歕響如雷。池側古木交陰,白晝晦冥,有怪石羅列,如凡榻狀。世傳神龍故宮,因祠焉。歲旱有禱者,至此則止。上二池可望不可即矣。山下有廟,宋賜名「靈惠。」 元以時致祭,每雲滃而興,老稚譁曰:「浪山雨來矣。」 山後有柯侯潭。舊《志》云:柯侯兄弟三人,自歙泛舟而下,溺於此。每陰翳,若聞絲竹聲起潭中,浪與山齊,故曰浪山,亦名波山。有柯侯祠,土人亦禱焉。

觀山 一名元霤山,在縣西北三里,高四十丈,週迴五里。按《縣志》,上有井,相傳許邁鑿。宋禮部侍郎趙星渚讀易庵在焉。半嶺有亭,名翠微。後一亭名明秀,下臨雙溪,諸峰朝映,繡錯錦麗。元皇慶間,趙孟頫常至此與隱士徐震翁游。震翁重建二亭,孟頫書扁,後燬。今亭為汪石川重立。元參政董摶霄雅愛於潛山水,有《遊觀山》詩。玉柱峰 在天目中峰塔西南,平地突起一石,週迴十餘丈,高百丈。上有古木,蒼藤如偃蓋,植石上無寸土,亦奇觀也。人不能登。

象鼻峰 ,在天目,形如象鼻,與獅巖對。

「香爐峰 」 ,在天目活埋庵前,如香爐狀。

蘆嶺 在縣治西三十里,接昌化界。

竺嶺 在縣治南十五里,高二百一十丈。浮雲嶺 在縣治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丈,接新城縣界,宋蘇軾常捕蝗至此。

巖嶺 :在縣治北五里,高五十丈。錢鏐以日者言「其地有王氣」 ,命鑿之。

楊嶺 在縣治北三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北抵天目眉山,西北達寧國驛路。

千秋嶺 在縣北五十五里。高三百丈,接寧國縣界。舊有關。

水凝嶺 :在縣治東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州界。

楊嶺 ,在縣治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丈,接昌化縣界。

金雞嶺 ,在縣治西南三十里,高五十丈,接昌化縣界。

羅紋嶺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高四十丈,接昌化縣界。

長春塢 在縣北四十里天目山西。

皇甫巖 在縣治東十五里。後漢皇甫嵩破妖賊許生於此。民懷其德,以巖記「姓」 ,示不忘也。鑄冶、郊壇、城寨遺跡尚存。

鍊丹巖 在縣治西一十五里西菩山右,天目之交峰也。層巖峭壁,屼立萬仞,石色赭赤,因以名焉。巖下石室坐數人,室旁有泉出石竇,深廣約數尺,泓澄瑩澈,四時不竭,遂名「丹井。」 井旁石隆起如曲突狀,突上黑如煙薰,遂名「丹竈。」 白馬巖 去縣治南六十里,絕頂有池,有石巖延袤百餘丈,其色皓白,遠視之猶白馬,故名。「大鳴巖 」 在縣治北三十里寨村東。巖獨高峻,四圍甃石如小城。相傳錢氏屯軍於此,本不甚眾,但數令兵卒更易服色旗幟,繞巖頂以張虛勢。頂平廣十餘畝,一池闊四丈,深不可測,久旱不涸。四岸有竹,交覆池上。鄉人縱野火,此竹獨存,人異之。

獅子巖 :在縣治北四十五里。近天目獅子寺。崖石雄踞,狀如狻猊。昔異人至此,指曰:「西來獅子座也。」

響水巖 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天目重峰內,但聞其中水聲泠泠不絕,竟難覓其支流也。紫微巖 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天目西麓,俗呼為「紫莫巖。」 石皆玲瓏,奇狀不一。

翠微巖 在天目倚翠亭後。

芝草巖 ,在天目西尖之西。昔採藥者見上有芝草一本,五色備具,接長竿採之,遂沒。後數日,左右復出二本,皆翠色,遂不敢採,至今隱現不常,時有遇者,因以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