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志云:「郡守全琮築,後廢。」 《志》又謂:「古城在榮國寺西北隅,即今永寧寺。」 《臨安府志》云:「城周十二里,高二丈一尺,闊二丈,有屋七百一十九間,警樓一十二座,鋪舍一百十九所。五代時,土城在縣東南,錢氏以地逼江,乃壘以磚石。元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重築,周三里。元末燬于兵。明嘉靖三十五年,令」 桂軏築城于古城東南,廣六里,延袤一千丈有奇,厚二尋,高一丈四尺,內外俱甃以石。有馬路。譙樓四,各三間,雉堞一千二百。門四:東昇平,南萃和,西康阜,北達順。又闢小門三,以便出入供汲水,開水門以疏奔湍。東跨觀山,西臨莧浦,南俯大江,北帶後河。隆慶五年,參政李淑于儒學前城闢門曰「文明門」 ,上有石亭。按《縣志》

皇清康熙十年,重加修葺,計城周圍一千四百四十

六弓。內東門至文明門五十六弓,城樓五弓;文明門至南門七十九弓,城樓七弓;南門至西門三百四十一弓,城樓七弓;西門至北門三百十三弓,城樓七弓;北門至東門六百二十四弓,城樓七弓。知縣牛奐自為記,尋復多頹圮。二十年春,築東門、南門二城,又作南門大觀樓。知縣錢晉錫捐俸為之,自為《記》。縣壕東南恃長江以為險,東至觀山,西至莧浦。斗門二,宋宣和四年開,今湮塞,尚存縣後一帶。

餘杭縣城池 舊城在溪南,周六里二百步。周赧王時,城在縣北三十六里,周回五里二十六步,內有赧王廟,相傳赧王南遊所築,今不可考。東漢時,令陳渾徙於溪北,周五百四十一丈,高一丈三尺,下廣一丈五尺,壕闊五丈五尺。唐錢武肅王重築,周六里二百步,門四:東曰榮春,西曰迎波,南曰朝光,北曰永豐。後復徙溪南,號清平軍。宋雍熙初,再徙溪北,入元圮。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仍于溪南築城,周三里,後毀。明嘉靖三十五年,令吳應徵因倭亂築城,自西迤北至東,五百丈,高一丈八尺;自東迤南至西,二百二十丈,高三丈二尺,周廣一丈六尺。城樓四,雉堞一千三百四十三堵,警鋪十所,門四:南對薰,北拱極,東賓陽,西秋成,臨溪。南城有水門二:一在縣前,一在學前。城內外有馬路,可通走馬,惟南城臨溪無馬路。萬曆五年,令濮陽棐重築南關、東關各一座,皆石甃為臺,下為門。三十二年,令程汝繼以四門相對,形家言不利,徙北門過西三十丈,東門過北三十丈,東外則增築月城,曰「啟秀。」 萬曆四十二年,東南城圮三十餘丈,令戴日強修,後復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令宋士吉議築功未竟。康熙十年,

令張思齊重葺城,南臨苕溪,恃以為險。

臨安縣城池 。舊城依太廟山,周五千五百六十步,池在東北,錢武肅王所築,唐昭宗賜名「衣錦營」 ,後升「衣錦城。」 天復元年,淮南將李神福由宣州入寇,以衣錦城堅,不可猝拔,赫然稱巨鎮焉。城門四:東迎恩,西惠政,南望錦,北拱辰。城雖圮而址存。明洪武初,遷縣治于今所。嘉靖五年,令廖瑜仍立四門:東會錦,西聚金,「南迎薰,北拱極」 ,街坊各豎木柵。至三十四年,令魏希古設土垣,以資防禦,周五里,高一丈。土垣內外俱民產,各隨業修葺,歲以為常。

皇清因之,壕環如城。

「於潛縣城池 舊在今縣北二百四十步,隋開皇十三年楊素築,周四百五十二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八尺,深四尺,久廢。元至正十七年,楊完者重築,自金鵝嶺西由石龍口,扺縣後山,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壕闊一丈,為門三:西錦江,南迎恩,北仰山,東以山勢阻逼,不置門。明洪武後,城毀壕湮,門雖存,而城壕」 故跡不復考。新城縣城池 古城,唐徐敬業起兵時築。大順二年,吳越王鏐所部都將杜稜領兵鎮東安時,因山而城之,築為保障。周圍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給事中邑人羅隱記。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浙,城圮不治,令范永齡重修之。周三里,計六百餘丈,高一丈六尺,厚倍之。門五:東曰元始,東之偏曰「東安」 ,西曰「利遂」 ,南曰「嘉會」 ,北曰「貞成。」 沿城有壕,距門有橋,門各有樓。南樓以形家言,不利于學宮,撤改平房。崇禎辛未年,邑令吳徵芳議遷學宮于北樓,復舊。吳越時,杜棱築城鑿隍,引新堰水注之。堰去城遠,水不得達。明天順六年,郡守鉛山胡公行邑,命築塔山堰,開溪導流以入壕。壕內地多民產,邑人袁穟捐地為倡,眾效之,遂鑿渠引水,接通城河。崇禎初,令吳徵芳躬親勘視,清其侵塞。

皇清初,議者以南門逼近淥渚,萑苻竊發,加砌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