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印去南五里為富陽界

定山 一名獅子山,去縣治東南四十里。《太平寰宇記》:「定山突出浙江數百丈。」 又《郡國志》:江濤至是輒抑,故云定山,舟人賴之。按縣志:高七十丈,週迴七里一百二步。

浮山 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蘇文忠守杭日,《疏河奏》云:「潮水自海門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百倍,沙磧轉移,狀若神鬼。雖舟師漁人,不能前知其淺深。坐視舟船覆溺,無如之何。」 至今號為險處。

湖下山 在浮山南二里。

泉井山 :在湖下山之南二里。浮山以下諸山。山無巨林,惟薪篠耳。

秦亭山 :在縣治西北二十里。高百丈,週迴三里,山茂松竹、楊梅薪篠。按《縣志》,即堰橋山,秦始皇登此望海。

法華山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北為龍駒山、東為應婆山、廟山、童山、蔣家山、馬山、淺山。按《縣志》有法華僧靈蹟,因以名山。

《龍駒山 》在仙姑山之西,法華山之北二里。《應婆山 》在龍駒山之東一里,高八百丈。《童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蔣家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馬山 在蔣家山之東,與諸山參差高下。在應婆山半,週迴十里。

筆峰山 :在應婆山之東二里。

象鼻山 又在筆峰之東。

鄭公尖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本靈鷲支山,為鄭姓者所得,故名。山無巨材,惟薪。

荊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二百丈,週迴五里。東二里為神山,又東三里為南屏山,又一里為安樂山,「諸山惟松竹、薪篠、楊梅、鳥獸、虎兔、山雞、鳩鵲。」

安樂山 去荊山東六里,有永興禪寺、安樂軒。方山 今名「金印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高五十丈,週迴四里,盤曲而上,凡七灣,石磴百級,至岡乃方,故名。山多怪石,如墮星、如筆尖,如旗鼓、龜象、狻猊,高皆數仞,突起平陽諸山環列四面若羅城,然皆植松竹。

大雄山 :在縣治北五十里。高千丈,週迴八里,有大雄寺,「白龍潭在焉。」 西為觀山、太婆山、茅山。北為鳥山、蒿山、沈母山。東為馬山、舟家山、響山、楊梅山、筍山。近山植多松竹、楊梅。鳥多山雞、鶯隼。獸有兔、獾。

太婆山 :在大雄之西三里,高三百丈。

茅山 在太婆山之西,高一百丈。

鳥山 :在大雄之北五里。

蒿山 :在《鳥山》之北三里。

沈母山 :在蒿山之北三里。

馬山 :在大雄山之東二里。自鳥山以下諸山,高在十丈之下。

舟家山 在馬山之東一里。

響山 :在舟家山之東。

楊梅山 :在響山之東三里。

筍山 在大雄之東十里。按《縣志》,名荀山,相傳《荀子》讀書處。其側有石蕩,凡三、四處。相傳明初沈萬三買山採石千此,以竣公役。雨積為池,蠶成浴絲者競取水焉。

近山 在筍山東南十里。

全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六丈,週迴二里。西為苧山、唐墓山、洋山諸山列其南,茗水環其北,產松柏,西達餘杭界。

苧山 在全山之西一里。

唐墓山 ,在苧山之西五里,唐孝女墓在焉。「洋山 」 ,在唐墓之西半里。

窯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七十丈,週迴四里,形如覆掌,窯屋遶山,重疊盤曲,與山上下,勢若盤龍。」 去西半里即餘杭界。

萬松山 又名「界山」 ,在縣治北七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西為鳳泉山、金龍山、大遮山、烏尖山、中和山、東明山、村山、長慶山、西里山、界山迤𨓦而西北二十五里,東北接武康,西連餘杭界前有安溪、苕溪遶其南,東有陡門關。其側山多松竹薪篠,獸有虎兔麂鹿,鳥有山雞鳩鵲。

鳳泉山 :在萬松山之西一里,今更名「唐山」 ,高二百丈。

金龍山 在鳳泉之西二里。高二百二十丈,其巔名「白雲。」 昔有望雲亭,乃謝公築之,以居隱者。今廢址尚存。

大遮山 :在金龍之西三里,高三百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