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4 (1700-1725).djvu/75

此页尚未校对

祠,創「擊柝樓」 於治後,壘監垣門。

皇清初,縣治兵燬,順治三年,令張予信建「廳事」十二。

年,令王引祥建捲棚并縣宅,重立戒石亭署之制:中為正堂,前為露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東西廊為六房,今圮。正堂之東為幕廳,今廢為土地祠。又東為知縣宅。正堂後為川堂,後堂之西南皆吏廨。儀門內東為倉,外為獄,為譙樓,即治大門也。門外為保釐坊,《申明》、旌善二亭在大門左右,在各鄉者凡十有二。

典史署 在正堂旁

陰陽學  醫學 在保釐坊左右,今俱廢。惠民藥局 在縣南百步街西。宋元祐間,蘇軾置病坊,元改今名,今廢址存。

僧會司  、道會司 ,久缺。汪石川意於觀政橋建署,今無遺址,仍缺。

布政分司 在按察分司南百步。

按察分司 在縣治南百步。

府館 在縣治西二十步。明嘉靖中,知縣汪石川重修,今廢。

預備倉 在叢桂坊,與存留倉並。按《成化志》:洪武二十二年,知縣楊可容建。凡四所一在豐國後鄉戴石林,一在嘉德前鄉沈村,一在波亭前鄉太陽村,一在張安前鄉道法村。今俱廢。養濟院 始宋崇寧間。紹興二年詔置安濟院,在縣南寂照寺。元徙浮溪之濱。明洪武五年,令天下郡邑置孤老院,尋改今名,在縣治北石龍塢口。

漏澤園 在縣治北石龍塢。按舊志,「宋置,在縣南三里,元廢。明洪武初,置義塚,後改今名。」 新城縣治 在城南隅。唐長壽中建。宋太平興國年,升南新場為南新縣,權縣政姜某建署其地。熙寧五年,併入新城。紹定以迄元、明代有繕修。

皇清順治八年,令俞子佑始建後堂。十年,柯仲實建。

寢室。十八年,令吳敏含建正堂三間及穿廊一帶。康熙十年知縣張瓚題曰「親民。」 後堂曰「深清」 ,取東坡「萬山深處長官清」 之義。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為倉、為寅賓館,西為獄。大門外東為譙樓。譙樓東西為申明、旌善二亭。在各鄉者凡八,俱廢。庫同六房,戒石同。種花處在穿廊西。旌蓮亭在種花處。崇禎六年知縣吳徵芳建。康熙八年,溧陽馬世傑命名,以亭有「蓮池」 故也。十年,知縣張瓚書額。池外半畝,花柳翩妍,梅竹娟好,四時景象,俎列於前。月池在旌蓮亭前,中有錦邊蓮、紅白蓮。康熙九年知縣張瓚中架木橋四洞,以通出入,以受荷香。

典史署 在正堂東,小廳三間,川堂二間,後正屋三間。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吳敏含建。

布政分司 在縣東城隍廟右。

按察分司 久廢。明慶曆六年,遷儒學後,二基址俱佃於民,為「遷學費。」

多福公館 在多福寺正殿後。正屋三間,側屋三間。今廢。

光化公館 在縣北二十里,俗名「草鞋庵右側。」 今廢基存。

南新巡檢司 在縣西南。

陰陽學 在縣東五里。明初建,今廢。

醫學 在縣西半里,今廢。

僧會司 在縣北十五里普照院。

道會司 久廢無考

預備倉 在縣左,與義倉並,舊在十字街,署印通判薛璠移建北門廢學餘址。明萬曆三年,知縣溫朝祚建義倉,因移而並建。按《成化志》:「洪武三十三年建,凡二所,一在永昌鄉,一在憲善鄉。」 今俱廢。

便民倉 四所一在縣北,一在淥渚,一在寧善鄉,一在永昌鄉。

養濟院 在縣治北半里。

漏澤園 在邑厲壇側。舊在縣西。明嘉靖間,知縣袁澤改建今處。教諭劉宗武置地以廣其址。按《成化志》,「宋無考。」 一在山川壇側。

昌化縣署 在唐山南。唐為紫溪縣治在於潛之潛川鄉。後析紫溪為武隆縣,徙治今處。宋令錢冰重建。元燬。大德間,達魯花赤愛祖丁建。至正末,復燬於兵。明洪武二年,邑令李質徙山趾為故儀門地,廳事曰「應宿堂。」 嘉靖壬寅,令馬逢伯改曰「牧愛堂。」 堂四楹,成化末,令林儀鳳重建。萬曆十九年,令周洛都以堂宇闕陋,申請復整,捐俸增修,規制崇廣。其制:中為正堂,堂後歷階而上為「清白堂」 ,歷階倍尋為知縣宅。萬曆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