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石帆山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澉水志》:「石帆在長牆山外,水中有立石如帆,潮水往來,不為增減。山下有靈潭,白龍母所居。」 《宋志》:「石帆在靈潭,古時有神人現其上,月霽則吐蚌珠,陰晦則耀神火,舟觸必碎,人莫能涉。」

葫蘆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潮汐消長,此山如葫蘆出沒之狀,故名。

荊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在永安湖閘北,占湖山之勝,下有悟空寺。」

颺山 《澉水志》:「在永安湖南山上有宋常氏墳、華表墓道。現存蔡翀有《颺坡石馬記》。」

葛母山 在澉浦鎮南五里,永安湖東南。下有渾水閘,洩湖水入海。

伏獅山 在澉浦,永安湖東北。

雞籠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地名徐灣,俗傳有金雞見,故名。《一統志》云:山以形似名。

大山 在永安湖上。左有蓮花峰,右有合掌石,頂際有望牛石,山前地名「唐家灣。」

麂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中湖塘西,與譚山相連。」 《一統志》:「山以形似名。」

鷹窠頂山 在治南三十里,有鷹窠頂山,一名南陽山。山頂可觀,日月並出。山背黃沙塢,有開元庵。《澉水志》:「仰天塢在鷹窠山下。」

譚山 在治西南四十二里。《澉水志》:「南唐仙人譚峭得道處。」

金牛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澉水志》:「山在永安湖西北,上有金牛洞,深不可測。」 《吳地志》:「昔有牛糞金民皋伯通與弟隨之,牛穴山而入,二人鑿山,山崩,兄弟俱死穴中,故名金牛洞。其山一名會骸山。」 唐陸廣微《吳地記》言:「海鹽西五十里會骸山,是陸華兄弟尋金牛處。」 其說不同。

邵灣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澉水志》亦名邵灣嶺,在黃巢衖之南。

紫雲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舊《志》:茶山之南,唐德宗時,有村女為兄嫂所惡,嘗出耕,紫雲覆其上。朝廷聞之,詔入宮,因名。

茶磨山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宋志》:「山在黃巢衖側,山下周迴有港,港外周迴有塹,昔人避兵結寨處。」 《澉水志》:「山在獨匯涇前,落星浜上,下有石,相傳隕星所化,因謂之落星浜。」 石屋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宋志》:「山與茶磨山相接,上有石壘成屋,舊傳黃巢時民避兵處。山下有黃巢衖,夾道陰翳,石壘濠塹猶存。」 金粟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嘉禾志》:「山周迴六里,亦名六里山。」 《吳地志》:「孫吳天冊元年,拾得青石璽符文『吳真皇帝』,共三十八字,皆作古篆。」 夾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舊《圖經》:「山居金牛、金粟二山之間,故名。」

「甪里山 」 在茶院市北。

竇家山 在澉浦西南三十八里,山後有慈竹灣。

鳳凰山 在治西南三十九里。《澉水志》:「在吳家山側,形似鳳之展趐。」 《明一統志》云:「鳳凰與竇家山、小山、澤山、颺山相近,俱列峙於澉浦鎮之西南。」

月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六里堰下,鳳凰山側,與小山相接。」

澤山 在澉浦西南五里。《澉水志》:「山在泊櫓山前,與鳳凰山相對。」

小橫山 在澉浦西三里。《宋志》:「在柵橋。」

泊櫓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澉水志》:「澉鎮惟此山最高,在六里堰東。」 《輿地志》:「秦始皇東遊,候潮渡海,泊櫓此山,因名。」

羅漢山 ,其陰曰翠屏山。《澉水志》:「山與泊櫓山相連,東抵」頭門路山下,地名「羅漢灣。」頭門山 一名廟山,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有」王廟,故亦名「廟山。」與羅漢山相對峙,中為大路,山下有洗馬池。

沈氏山 與「半潮山」 相近。

半潮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一統志》作半湖山。

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與翠屏山相對。」

吳家山 在澉浦南三里,山後有慈竹灣。陸墓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宋志》:「山以姓得名,墓未詳何人墓也。」

石馬山 ,一名飲馬山,在澉浦西北。《澉水志》:山與頭門山相連,宋時官給亭戶煎鹽之所,至今謂之「官山。」

東石屋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在陸墓山西,非前石屋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