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117

此页尚未校对

石門縣

龜山 ,在沙渚塘東二十七里,其形如龜。陳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三丈,週迴一里。昔有陳氏居此,因名。

涵山 一名含山,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山上有浮圖,山外有龍潭,五河、涇水出其下。舊《志》:山介兩州,名含。又四水涵之,名涵。

文璧山 在泮池東。正德中,李尉滋運土成之。桂山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中,建魁星亭於上。走馬岡 在縣東北四十九里永新鄉。其地有官窯,相傳吳越分疆之地。岡有洗馬池。

《紀目》坡 在千乘鄉。高十丈,週二百步,吳王養兵屯牧之地。邑人朱天麟於坡側見斷碑,大略云:「吳王夫差募兵五千,教養於此,築土置亭,以候烽火。」 《紀目》者,主紀綱而有條目也。

白社墩 在瓜宅村,即衛富益書院舊址。篁墩 在十八都,俗呼「黃泥墩」 ,高數丈。

羔羊堰 在治北九里

石門堰 :在治北一十八里。

車口堰 :在治東北三十六里。

白馬岡 在縣西北六里。宋康王南渡,乘泥馬於此。

石門 在縣北二十里。春秋時吳越分疆,壘石為門,以作界限。唐有石門驛,今改名玉溪鎮。語溪 ,在石門縣東南,一名「語兒中涇」 ,又名沙渚塘。吳越時為吳棲兵之地。

陣溪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餘里,流入太湖。

包堰 在治南一里

玉灣 ,在縣北一十八里。其形如帶,故名。「清白池 」 ,在千乘鄉。

游屯涇 在《紀目》坡西北,吳王夫差駐兵之所,俗呼「牛墩。」

平湖縣

雅山 ,在縣南二十七里,高五十丈,週六里。《嘉禾志》俗呼為山又呼為「瓦山。」《地中得磚記》,知是雅山。云石黑產鐵,冶者傷鑿童無草木,而遠望蒼翠,意會氣使然。

故邑山 ,在縣東二十七里。《唐志》:「海鹽舊縣治,漢順帝時,陷為當湖,移治此山下。後縣治復徙馬嗥城,因名故邑。」 今淪於海,無可考。

祐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有「秦小娘祠」 ,晉人也。

苦竹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海上,去乍浦城二里。每歲防汛船泊其下。

龍湫山 一名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一統志》:山半有靈湫,是白龍所窟。又有龍母塚,相傳白龍以三月十八日生於吳之陽山,歸藏其母於此。故每歲是日陽山及此山多雲霧晦暝雷雨之變。宋大觀中,建祠,賜額「顯濟。」

獨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孤峰崷崒,不與諸山相接,故名「獨山。」 其上置烽堠以防海寇,又置鹽場於此。

蒲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萊薺山俱瀕於海。李天植《九山志》云:「有外蒲山、裏蒲山,在高公山南。」

萊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志》:高二十五丈,週四里,瀕於海。李天植《九山志》云:「萊、薺兩山如門,中名萊薺港,戍海舟出入於此,最險。」 乍浦三關,此其一也。俗呼其大者為大莽山,然兩山甚卑。舊《志》誤。

高公山 又名高宮山。舊《志》:在觀山南一里,山有海會庵。山南產沙虎,味最美,他處無之。王弇州云:「廣州人呼曰沙狗。」

觀山 ,一名官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九山志》云:「山有兩頂,故名。」 內觀山、外觀山。

湯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俗名「龜山。」 上有瑞祥寺,宋令李直養置叢塚於此。

車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一統志》:「山形如車,故名。」

龍尾山 :在治東北五十里,山以形似名。《九山志》:此山首不甚高,而尾頗長,諸山之結尾。蓋山 在治東北四十五里。

黃盤山 :在海中,與獨山對。

鬥牛山 在乍浦海中,與獨山相對。黃盤舊與海岸相連,後淪於海。二山乃漁人捕魚處,鬥牛山蜃氣不絕,漁者言其狀甚可怪也。

飛星石 按《括異志》:「在觀山觀音殿後,相傳兩石從半山鬥墜,一從殿後壁滾入大士座下,一墜殿之西,屋瓦不損,不知何因得入。」

《一片石 》在苦竹山麓,有盤石當海潮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