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二年,辨才禪師自天竺歸老於此,不復出入,與蘇子贍、趙閱道友善,因建「三賢祠」 祀之。

缽池庵 在寺右。池如缽,涓涓不絕,可給一山老龍井。寺 有水一泓,寒碧特異,亦名龍泓。再上為天門,徑道崎嶇,草樹蓊鬱,山名「落暉塢」 ,可通靈竺。

「方圓寺 」 龍井山,米芾有碑記在寺。

報恩寺 ,唐貞元間建,在萬松嶺西,內有萬菊軒、浣雲池。元築城,移建大井巷。明初歸併海會寺。萬曆中僧寂源建於南山梅楊塢,以存古蹟。理安禪寺 ,亦名湧泉院,在九溪十八澗,南通徐村,北達龍井,七峰環遶,雙澗合流,視兩峰三竺,又一奇矣。萬曆間,僧契靈字佛石掛瓢巖壁,僅可容膝。掘土丈許,石磉柱礎,舊址儼然。香積寺 江漲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柯氏捨宅為寺。大中祥符間賜額

妙行寺 夾城巷。宋徽宗時,僧思淨、喻氏子,捨宅為寺。張浚、趙鼎、蘇軾、張商英俱有詩。

定光寺 ,初名福慶庵,創自梁貞明。至晉天福間,吳越王因長耳和尚來居於此,顯「定光」 古佛化身,遂改今名。在武林門外清湖中閘上關門巷中有古榴七株,大槐一,冬青一,皆七百餘年物。

法雲寺 武林門外。吳越王建,賜額「法因。」 宋治平,改賜今額。元時燬,明初重建。有蘇軾鐘銘及《禮拜石》詩。

永慈寺 亦名「萬壽庵」 ,在烏盆橋。

化度寺 江漲橋。梁天監間,朱异捨宅為寺,名「眾安。」 宋治平初,改今名。

顯教寺 武林門外,東去里許。宋顯仁皇太后韋氏北歸,於皋亭山建崇光顯孝寺。明年,復於清湖閘東建庵曰「華嚴。」 乾道中,奉敕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遞燬遞建,至萬曆中重建,謁禪師卓錫於此。

福壽寺 在西馬塍望佛橋。齊、梁間,有神僧寶常禪師飛錫過汴,游浙,見林深地僻,即插竹,為精藍之始。唐貞觀間,少卿夏公恢弘梵宇,題曰「東林。」

大覺禪院 北關德生巷,唐憲宗元和二年,弘辯法師建。舊有東坡鼎,趙松雪手書《十可山房》,元僧柳某手種長松八百株,並廢。

智果院 武林門外,舊為宋東山萬壽寺,寺廠可容數百僧。元末燬,地入民居。明洪武初,智果僧文圻於舊基得觀音像一座三,焚而不燬,未辨為幾百年所遺,因建殿為供扁,今名俗曰「觀音庵。」

迴龍庵 「北新關外。」

《西方庵 》艮山門外。雲棲廣明,於此飯僧十萬,晝夜持佛號不輟口。

廣教寺 北新橋東,晉天福六年,吳越王建。宋大中祥符間,改賜額。按《仁和志》:「一在武林門外,一在艮山門外,並吳越王建。今俱廢。」

昭化寺 去城北七里潮王橋東南。唐時建,舊名「龍龕」 ,吳越王復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崇興寺 城北十五里北新關後。元至元間建,隨燬。明洪武初重建。後立為叢林。

《普潤寺 下扇》一圖。宋淳熙初,成大師捨地為寺,賜今額。

那伽庵

貝葉庵 在橫塘

福濟庵 廉德鄉橫塘。晉天福間朱可榮捨宅建,元末燬,明初復建。洪武二十四年併白石寺。治平寺 城北永和里。唐天成間建,宋治平改今額,明併「香積。」

寶嚴寺 在義溪村。宋乾道間,全仁暉捨地建,名「寶勝院。」 治平中,改今額。建炎四年,金人犯境,院燬而大士殿獨存。兵眾駭異,奉泥金法幢、佛牙、舍利謝罪,夜遁去,院旁十里民得無恙。紹興間重建,元末燬。明洪武初復建。二十四年併香積寺。

真如寺 江漲東,宋韓蘄王捨宅為寺,明重建。覺圓寺 武林門外五里。元皇慶初,僧慈濟建,元末燬。明洪武間重建,後併昭化寺。萬曆庚申再燬。崇禎乙巳,僧道林復葺。

鐵佛普明寺 在西馬塍。宋紹熙間建庵,冶鐵為佛。嘉定賜額,改庵為院。張氏據為敵壘,毀佛為軍器。明重建,猶稱「鐵佛寺。」

永慶寺 舊名「清心」 ,在西馬塍,吳越王建,名「湧泉」 ,宋治平改今額。

永興寺 靈竺山後,唐貞觀間,僧悟明建。宋濟顛壘石為安樂橋,橋當水嚙處,夏漲秋灌,勢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