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35

此页尚未校对

栖息松上,有鵲搆巢其旁,人遂呼為鳥窠禪師。白樂天守杭州時往參之。按《錢塘縣志》,俗呼喜鵲,寺內有禪師骨塔。

「伴元庵 」 瑪瑙寺側,有「葛翁丹井。」

妙智庵 舊名「報國觀音院」 ,在栖霞嶺上。護國仁王講寺 ,在無門洞。

淨性寺 宋乾德年建,旁有青衣橋,明重建,內有「御愛松。」

普慈院 ,秦亭山僧廣莫寂於此。嘗刺十指血,書「《華嚴》一部,《法華》」 二十部。董太史其昌書安法師墓,今廢。

玉泉寺 舊名「淨空」 ,即南齊僧曇超說法處也。宋理宗書「玉泉淨空院」 額。

靈峰寺 闢於晉太康中。《伏虎禪師志》以為吳越王建,非也。俗傳為裴休墓,亦非。

普福講寺 在九里松。宋咸淳間建。

《圓覺天台教寺 》自唐開山,為修證了義塔院。宋南渡後重建。

集慶講寺 ,宋理宗淳祐中,貴妃閻氏建。規制巧麗,冠於諸剎。東有黑觀音堂。

靈隱禪寺 ,晉咸和中,僧慧理建。山門扁曰「絕勝覺場」 ,相傳葛洪書。或云宋之問明初重建,改靈隱寺。寺門有五亭,今止存冷泉。由冷泉上為翠微亭,韓蘄王布袍跨驢,日夕行遊其中,今尚有故址。按《錢塘縣志》:「山門有二石幢,丹墀有二石塔,內有熙佛鑑印、沙床、直指堂印、范公床、鐵水缸、龍文拜石、石馬二。絕勝覺場、覺王寶殿、妙莊嚴域,迴廊、延賓水閣、百丈彌勒閣、一笑軒、交蘆室、五松金、光明懺堂、妙應閣、安遇堂、千佛殿、蓮峰堂、面壁軒、歸雲、雙桂、淨居、天香、無垢蒙堂、選佛、祗園、幻隱、普覺、涵澤澗、西默、皇雲、靈隱。」 由合澗橋而北,巖洞深窈,屈曲通明,峭壁玉削,古木壽藤,倒懸斜倚,根垂石外,紅碧蒙幕。寺門屏障環立,下臨溪水,冷泉亭據其上,波澄黛蓄,淡然意深。又有翻經臺,臺側有桃,生於石面,結實甚大而甘,名「石面靈桃。」 宋政和中,取植上苑。又有蘸筆池,在靈隱東。苓池,在靈隱寺內。

永福禪院 ,與呼猿洞相對。晉有上下永福寺,俱創自慧理大師。

韜光寺 韜光禪師,蜀人,唐代宗時,辭師出游,師授以偈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 師游巢溝塢,值白樂天守郡,悟曰:「師命我矣。」 遂卓錫焉。白樂天招以詩云:「白屋炊香飯,葷羶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報之詩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不解」 栽松陪玉勒,惟能飲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內有金蓮池烹茗井,蘇子題名。

石佛庵 靈鷲山直指堂後。梁簡文帝琢石佛二。明萬曆,僧如建庵。湯煥書:「竹林精舍無著禪師塔院, 韓𠈁胄取以為壽地,遷院於靈石山下,止存此塔。後楊郡王復取為壽地,遂起塔,乃陶龕也。」禪師容色如初,髮垂至肩,指爪遶身,舍利無數,留三日猶不壞,茶毘之。

下天竺寺 靈隱山麓,晉僧慧理建。隋開皇中僧真觀者,錢塘人,操行高潔,掌有仙文,拓而修之,號南天竺寺。五代時號五百羅漢院。宋大中祥符改靈山寺。天禧中仍改天竺寺。按《錢塘縣志》,「外有佛國山門,鍾離權書;內有御書閣,藏宋仁宗及中興五朝御書。方丈名佛國山法堂雲房,鍾離權書。七寶普賢閣,內有七」 寶普賢菩薩像,慈雲懺主榻,金光明三昧。堂後有隋朝檜,詳《古蹟》。神御堂,栴檀觀音像。普賢殿九品觀音堂,無量閣夜講堂。

三生庵 在三生石側。有謝康樂《翻經臺》。中天竺寺 稽留峰北。隋僧掌寶,以唐高宗顯慶二年住浦江化去,自稱度世一千七百十二年故。是山有千歲巖,吳越王改崇壽院。明洪武中,賜號「中天竺寺。」

上天竺寺 。晉天福間,僧道翊結庵,刻畫觀音大士像。乾祐間有僧從勳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中,妙相咸備,晝放白光。吳越王建天竺觀音看經院。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張去華有禱輒應。嘉祐中,沈文通治郡,命僧辨才主之。治平中,蔡襄奏賜「靈感殿」 額。明初重建。累朝代有宣賜,宋孝宗、理宗俱有贊。按《錢塘縣志》:內有觀音大士像、護國金光明懺堂、法堂、講堂、水陸堂、靜處堂、中印堂、香積堂、延賓堂、頤耄堂、省行堂、敕賜藏經殿。宋皇祐七年,仁宗賜祕典五千三百三十卷為教藏,建殿藏之。乾道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