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分守臺寨」 并分各汛官共一十一員,共兵一千三百一十一名;實城守副將一員、都司守備二員、兵二百一十九名。

省「《西江》于進龍浦」 馬船十二隻,每船杭協兵十二名,共兵一百四十四名。

閘口要汛:杭協把總一員,兵一百九名,兼管梵村、東江嘴、對江、墅溪、裏山、漁山、廟山、大嶺頭一帶塘汛。又上江擺撥七塘傳遞京報。杭協兵十四名。

省東北臨平鎮:「杭協」 把總一員,帶兵一百二十五名,分汛李王塘、半山、赤岸、龍居、兼顧南山、小林、亭子村、許村、長安鎮等汛。

「省北北新鈔關」 杭協千總一員,兵一百一十五名,分汛謝村起至五淋頭及運河一帶各塘。塘棲鎮杭協把總一員,兵一百名,兼顧三白潭、雙橋一帶塘汛。《北報》「杭協」 兵丁二十名。

省東、「八仙石、新塘、白石廟、劉家墳、太君鋪、黃天蕩、章婆衖、橋司、戴家壩、天開河、翁家埠、潘家堰、華家衖、將軍殿、關王廟,共一十五汛,每汛杭協兵三名,共四十五名。」 老鹽倉、橫路、五條圩、湖南峰四臺,每臺杭協兵三名,共兵一十二名。鱉子門海口要汛,杭協千總一員,帶兵七十名瞭防。虎山臺、對江湖、南赭山、牛皮墩、馬牧港、袂田廟三臺,每臺杭協兵三名,共兵九名。

「演武場 杭州前右二衛」 者,在仁和縣羲同安谷坊,今錢塘門內西北。「海寧守禦千戶所者,在海寧縣東一里,廣袤三百六十丈,內築將臺一座,廳三間,歲以春二月初一日開操,五月初六日止,八月初一日開操,十一月十六日止。」 屯田官軍,務在不曠征徭,不失軍餉,農隙之時,不廢操練。自景泰五年以來,正軍皆充漕役,更選餘丁操備守城。石墩、赭山二巡檢司弓兵各於其城操練,巡海官監之,若諸外縣。其演武場富陽則在西門外二里,漁村、餘杭在縣西南一里半,臨安則在迎薰門外二十步,新城則在社稷壇右,於潛則在故天目書院,今建營室之前。昌化則在縣西三里。

火藥庫 原在錢塘學宮左側,因居民稠密,不戒於火,局燬藥發,延燒甚廣,乃移慈雲寺前,離民居尚未遠也。康熙二十四年,巡撫趙士麟乃擇教場後高廣處所,買地三畝有奇,委本府通判宋德深監造東西火藥庫二座,各五間,前宮廳三間,又頭門三間,內外重築圍牆。地既空曠,牆復堅厚,可永保無意外之虞矣。

民壯:據《賦役全書》,杭州府九縣,每縣額設五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六十兩。順治九年四月內會議,每名工食銀六兩,共裁銀六十兩解部,遇閏加銀三十兩,內又裁銀五兩解部海寧縣

海寧所 原額旗軍一千三百五十一名。其歸附、收集新充數目俱無考。迨後事故六百二十三名。僅存七百二十八名。

富陽縣

駐防「杭協」 目兵二十名,富陽江面遊巡,并湯家埠、長山隴、陳墳、新店、桐洲沙一帶塘汛。杭協把總一員,兵八十五名。

巡檢司 ,在縣西南五十里。山有梓木,枝皆東向,因立「東梓寨」 巡檢,領邏卒戍此。

餘杭縣

駐防「杭協」 把總一員、兵一百名,兼顧黃湖、雙溪等處民兵。

臨安縣

駐防「杭協」 把總一員、兵四十名。

民壯三十名

巡警鋪五所 東坐城側路北,南坐大井頭,北坐吳越王墓門東,西坐城樓南,又西門外坐虹橋西側。

更樓 「一坐虹橋西,一坐洪村路北。」

於潛縣

「防守。」 杭協目兵三十名。宋以前軍政無考。五代錢氏時稱臨安曰「衣錦軍」 ,其故里也。千秋關即淮南楊氏地,常謀襲衣錦軍,故守禦嚴也。元末,明太祖命李文忠規取兩浙,自寧國道出,潛取桐廬,下建德邑,遂為咽喉地,命將王友恭屯焉。及張氏平,屯兵撤。洪武初,置民兵萬戶。正統十四年,募民壯百名,後減半,尋復加四十名。然實未嘗操練,止承差役,備勾攝耳。舊法蕩然,邑無復所謂軍政矣。

皇清初,姚三等竊發,鄉民各自團聚守禦者為「竈兵。」

頗著績。後官兵平山賊,始設官領兵,駐縣防守,率由杭協水師營更番調用。舊駐城隍廟中,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