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5 (1700-1725).djvu/82

此页尚未校对

之末,秀州數千人訴風災,吏以為法有訴水旱而無 訴風災,拒閉不納,老幼相騰踐,死者十一人,方按其 事。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災者蓋十人而九,不可不察 也。軾既條上二事,且以關白漕憲、兩司官吏皆來見, 軾曰:「此固當今之至計也,然恐朝廷疑公為漕司地, 奈何?」軾曰:「吾為數十萬人性命言也,豈卹此小小悔 吝哉?」去年秋冬,諸郡閉糴,商賈不行。軾既劾奏通之, 又舉行災傷法,約束本路不得收五穀力勝錢,三郡 米大至,施及浙東,而漕司官吏緣此慍怒,幾不見容。 文符往來,僚吏恐悚。以軾之私意,其不為「漕司地也 審矣。力勝之免,去年已有成法,然今歲未敢舉行者, 實恐再忤漕司,怨咎愈深,此則軾之疲懦畏人,不免 小有回屈之罪也。伏望相公一言檢舉威法,自朝廷 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濟,上以明君相之恩,下以 安孤危之跡,不勝幸甚。去歲朝旨免力勝錢,止於四 月。浙中無麥,須七月初間見新穀,故自五月以來,米 價復增。」軾亦曾奏乞展限,至六月終不報。今者若蒙 施行,則乞以六月為限。去歲恩旨寬減上供額米三 分之一,而戶部必欲得見錢,浙中遂有錢荒之憂。軾 奏乞以錢和買銀絹上供,三請而後可。今者若蒙施 行,即乞一時行下。軾竊度其事勢,若不且用愚計,來 歲恐有流殍盜賊之憂,或以其狂淺過計,事難施用, 即乞別除一小郡,仍選才術有餘可以坐消災沴者, 使任一路之責。幸甚幸甚。干冒台重,伏紙戰慄。不宣。

《錢塘六井記》
前人

「潮水避錢塘而東擊西陵,所從來遠矣。沮洳斥鹵,化 為桑麻之區,而久乃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陸,皆 江之故地,其水苦惡,惟負山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 不廣。」唐宰相李公長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 用。其後刺史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於今 賴之。始長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為相國井,其 「西為西井,少西而北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為方 井,為白龜池。又北而東至錢塘縣治之南為小方井」, 而金牛之廢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於六井 之南,絕河而東,至美俗坊為南井。出湧金門,並湖而 北,有水閘三,注以石溝。貫城而東者南井,相國方井 之所從出也。若西井,則相國之派別者也。而白龜池、 小方井皆為匿溝湖底,無所用閘,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寧五年秋,太守陳公述古始至,問民之所病,皆曰: 「六井不治,民不給於水。南井溝庳而井高,水行地中, 率常不應。」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 乎?」乃命僧仲文子珪辦其事。仲文子珪又引其徒如 正、思坦以自助,凡出力以佐官者,二十餘人。於是發 溝易甃,完緝罅漏,而相國之水大至,坎滿溢流,南注 於河,千艘更載,瞬息百斛。以方井為近於濁惡,而遷 少西,不能五步,而得其故基,父老驚曰:「此古方井也。」 民甲李遷之於此六十年矣。疏湧金池為上中下,使 澣衣浴馬,不及於上池,而列二閘於門外。其一赴三 池而「決之河,其一納之石檻,比竹為五管以出之。並 河而東,絕三橋,以入於石溝,注於南井。水之所從來 高,則南井常厭水矣。」凡為水閘四,皆垣牆扃鐍以護 之。明年春,六井畢修,而歲適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 皆竭,民至以罌缶貯水,相餉如酒醴,而錢塘之民,肩 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龍山,北至長河,鹽官海上,皆 以飲牛馬,給沐浴。方是時,汲者皆誦佛以祝公。余以 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於井竭,非歲之所常有 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豈 獨水哉?故詳其語以告後之人,使雖至於久遠廢壞 而猶有考也。

《遊龍井記》
程端明

余舊讀秦太虛《筆記》,謂「元豐元年中秋後一日,自吳 興過杭,還會稽,龍井辨才法師以書招余入山出郭, 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參寥道人,相與杖策並湖而 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 上風篁嶺,憩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 佛寺十數,寂不聞人聲。旁廬舍或燈火隱顯,草木深 鬱,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也。行二鼓,至壽聖院,謁 辨才於潮音堂,明日乃還。」予讀其辭,想其事,甚欲一 追故步者,不記幾年矣。乃辛巳歲立春,出清輝門,經 淨慈寺,過白蓮院,上風篁嶺,謁龍祠,酌龍井,遂至辨 才塔,飯於月林。月林,辨才所廬也。主僧出范文正東 坡、欒城、參寥辨才遺像,及坡遺辨才《水墨羅漢》八軸, 軸皆二像「仁皇飛白」四字,與南唐草字四紙。已而酌 泉瀹茗,復汲二盎以歸。徑旁佛舍,多不知名,獨白蓮 為近,晚不暇入。四山多怪石,如亂雲,如虎豹。下視西 湖,如盤狹處,僅若帶。沿路居民視昔不加密,炊煙斷 續相望,澗㶁㶁如故,但太虛乃宵征,則所不見者,怪 石與西湖及炊煙耳。元豐距今百三十七年矣,人事 幾變,而景物則宛然,當時可為太息。辨才結廬,今為 廣福寺,一山屹然內向,故備錄以告來遊者。

《雪齋記》
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