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剎史乃構地建此,有「湖天海月閣。」 憑虛覽勝軒下視范蠡湖。後為放生池。

報忠寺 在治西南一里,舊為報忠觀。宋淳祐九年,朝請大夫趙汝俳捨宅為之。元江淮僧統楊璉真伽改為寺。

元妙觀 在治東北,舊址在碧漪坊,宋大中祥符年建。宋末有道士祝髮,改為「天福寺。」 元大德五年移建於天星湖。至正十八年遭兵燹。明永樂十年重建。後有冷仙亭。

天妃宮 在治東北一里,宋乾德間建。妃姓林,明洪武中敕封。海上靈神,祈禱輒應。嘉靖初燬,隆慶初重建。

崇福宮 在治西南二里。吳越武肅王時建,在南城外,後移入城,古萬壽宮基,舊名崇福。宋治平中賜額「崇道」 ,俗呼為南宮。內有一枝堂。明萬曆中建斗閣,舊有來鶴亭。

洞真道院 在治西南二里。元至正癸卯刱建。明洪武庚戌,禱雨有驗,建「聽雨軒。」

隱真道院 在舊治東南一里,宋崇寧間建。相傳紹興中,呂純陽、劉高尚嘗至此,故名。劉題堂柱,凡四十三字,字畫透,柱如漆。

成真道院 在治西北一里,宋建。明天啟末焚燬,崇禎初重建。

東塔寺 在城東六里,漢朱買臣故宅,有墓,梁天監中建寺。

漏澤教寺 在城東北二里,舊名「漏澤院。」 宋崇寧三年,賢良陳舜俞捨宅為之。明洪武辛未,定為教寺。嘉靖間,寺廢。

皇清順治間復建。

會龍山寺 在城東會龍橋外,漢、魏二塘水之中央。相傳元時建,遭兵燹。明嘉靖間,張太僕重建。後倭寇焚燬。萬曆乙酉,郡守龔勉建觀音閣、真武殿、文昌、武安二殿。

白蓮講寺 在城東八里。舊名接待院,後廢。宋紹興二年重建。元末,劉基曾讀書其中。明洪武初,定為講寺。永樂元年,僧宗鏡修建。天啟中,邑令湯齊改名「法蓮。」

先福寺 在城東一十八里。唐乾元二年建,會昌間廢,咸通六年復立,九年為先福院。宋治平元年賜名「惠寂院。」 元末兵燹,明正統三年重建。石佛教寺 在城東南二十七里。唐至德二年平治寺基,獲石佛四,因名「石佛院。」 宋天聖元年,賜名「保聖院。」 明洪武十五年定為教寺。寺多奇石,遊者甚眾。

淨相教寺 在城東南三十六里,古永福庵基。齊丞相解景榮祈嗣靈驗,遂於梁天監年改建。梁武帝賜額為「梁福寺」 ,後廢。五代漢南王重建。晉天福七年武肅王重修。宋祥符改名淨相。明洪武十五年定為教寺。

淨土教寺 在城東三十六里。五代時,邑人陸求宅嘗得咸通中石幢,因申漢南王捨基為安福寺。宋祥符元年,改淨土寺。多奇竹,內有碧鮮亭。又有坡公井,傳蘇學士嘗憩此。

圓通教寺 在城東三十六里鍾帶鎮。舊有廢址,後周顯德五年,里民茅承翰於舊址立寧國寺。宋治平元年,改名「圓通。」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內有銀杏二株,歷唐宋至今不衰。永昌寺 在城西南三十里,本石塔庵。宋嘉定中建,後為海潮衝毀。紹興中,僧道欽移建於此,明洪武賜今額。

興善教寺 在城東南三十里。梁天監二年置。後周顯德五年,為報恩院。宋治平元年,改興善院。舊有舍利雙塔。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普光寺 在城南二十里。後晉天福元年,太監惠寧捨地建。明洪武初賜額。

永慶寺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唐泰和元年,僧靜簡建。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初重建。嘉靖甲寅倭燬,萬曆庚申復建。

智覺教寺 ,在城南二十六里。舊為營田都務。宋開寶八年立為梵剎。治平元年改今額。「法華寺 」 ,在城東三十里。宋天聖四年,僧清朗開山。後遭兵燹,明洪武間重建。

登雲寺 在城東三十里新豐鎮東。元至正間建。

妙峰寺 在城東三十里新豐鎮。元至正間遭兵燹,明吳元年重建。

普明寺 在城南八里,後晉天福間建。元季毀於兵,明正統年再建。嘉靖中倭燬,淪為民居。崇禎中復基。

皇清順治間重建。

瑤寶寺 在城南三十二里,宋隆興四年建。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