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典史署 在正堂東,正德,李尉滋榜曰「贊政。」 先是,丞、簿、尉從正東、西角門、儀門出入。蔡令貴《易》,於六曹房外各闢甬道,丞、尉出入從左,簿出入從右。

察院行臺 在縣東五十步。明洪武初,田令慶元建。萬曆己丑燬。辛卯,王令述古以預備倉為之。堂三間,中堂一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官房三間,吏書房三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廚房一間,候房一間,在大門西。正德中,陳令伯諒重修之。今盡廢。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運河左,七十步。堂三間,中堂一間,後堂三間,廊房東西各三間,廚房一間,候房一間,在大門西。明正德中,陳令伯諒拓民居為之,今盡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右,其制同上。明隆慶末廢。

駐節廳 在布政分司右,三間明隆慶末廢。戴星別署 在北門外甘露寺左,明萬曆庚戌建。堂三間,後堂三間,門三間。

彰憲亭 在玉溪庵後左。明萬曆庚戌建,以為憲節往來之所。

陰陽學  醫學 舊在儒學西。

僧會司 明洪武中舊在廣法寺,今在崇福寺。道會司 明洪武中舊在天清宮,今在城隍廟。稅課局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步,即「宋酒稅務基。明洪武初改,正德初廢。嘉靖中,呂納言希周佃其址。」

河泊所 ,在萬歲橋東南。後改其基為「分司」 ,今廢。

羈候所 在縣治西百餘步。康熙四年,劉令引楷重建。

鹽廒 在縣治東二十步。明萬曆戊戌,陳令允堅建,後移至吏廨內。今圮。

白糧倉 舊無倉房,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始建。

便民倉 即宋永豐倉,在縣治東,隔運河。明洪武三年,田令慶元建於南門外。嘉靖三十二年,因倭寇時發,崔令近思遷於城內學河之南,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重建。

預備倉 在白糧倉前。知縣杜森重建。

「廣盈倉 」 「即宋常平倉。」

南常平倉 在官村,廳三間,倉廒左右共十間,門三間。今廢,基存。

北常平倉 在石門鎮南,制同上,廢基存。東常平倉 ,在演教寺東,制同上,廢。以上三倉,明萬曆間周令應秋建。

西常平倉 ,有基未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三百步。明洪武間,梁令宣刱建。成化間,王令輿拓地增之。正屋三間,前門一間,東、西側房各二十間,基一畝一分三釐七毫。孤寡五十名,布花、木柴銀二十九兩三錢五分八釐五毫七絲。口糧銀一百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一釐四毫二絲。

漏澤園 南義塚在吳橋西,北義塚在治北福嚴渡。東西二義塚,俱奉文續置。

廣孝阡四 一在南門外,一在北門外,一在福嚴渡,一在玉溪鎮,俱康熙十一年,知縣杜森奉巡撫范立。

平湖縣治 。明宣德四年,吏部員外李亨相地於當湖鎮壽康道院之西。五年知縣王簡創建。正統中知縣徐韶、弘治中知縣林奇相繼經營,規制略如海鹽。治居縣正中,南北址臨河,額曰「忠愛堂。」 順治十八年,知縣金鍜重建,曰「潔愛堂」 ;東北曰永盈庫、架閣庫;西北曰供招科簾,俯曰前庭,垂簷曰甬道樹石曰「戒亭。」 明萬曆丁未歲,知縣蕭鳴甲改為坊。東西廡分置六房:正南曰儀門,左曰東角門,右曰西角門。以外西曰犴狴,東曰土穀祠。有側房,東西向曰儲鹽所。稍前右曰延賓館,左曰巡捕廳。中道曰譙樓,左右翼曰旌善亭,曰申明亭。堂以北曰腰堂,又北曰燕堂,東曰軍器房,西曰冊房。入東北曰私衙。中有廳事,左右書室。後樓三楹,曰寢室。東側曰庖廚。西曰側廳。有土臺,曰觀月臺。曠地數十武,荒蕪可闢。堂東曰贊政廳,進曰龍亭庫,曰巡捕衙。又東曰督糧衙。折而南,則曰典史衙。舊《志》各有碑記。按察分司 去縣治東五十步,明宣德七年,縣丞孫華建,今曰東司。

兵備司 去縣治東南一里。明嘉靖三十四年,知縣劉存義建。今曰「南司。」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二百步永豐橋,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