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6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金山 在縣南三十里。土赤山岩有泉,產魚如金色。

石城山 ,在縣西南三里。赤眉之亂,邑人因山纍石為守。山四旁出面如一,夜有神光。巔平坦,有洗馬池,齊沈道堅隱於此。

覆舟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巨石橫亙,如覆舟狀。山有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寇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

箬峴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銀山 在縣西五里,又名永安山。吳名縣為「永安」 ,以此。

白鵠山 在縣西十里,地名「鵠村。」

響應山 在縣西八里。谷中應響,一隨人語聲,又名「大響」 、小響。

招賢山 ,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烏回山 ,在縣西北五里。

石嶠山 在縣西北七里。下有石嶠村。

獨孤山 ,在縣西北七里。

銅官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晉以此名縣。唐天寶六載改名「武康山」 ,相傳吳王濞採銅之所。計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天泉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山有水,長流下,旁多沃壤,可耕。又名「唐鎚山。」

莫干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石山 在縣北二十里。舊有沈道虔「石山精舍。」 銅峴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沈璧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有九峰逶迤相接。仙臺山 ,在縣東北十八里,即黃隴山。黃初平煉丹之所,頂有臺,故名。

獨蒼山 ,在縣東三十里。

餘英溪 在縣西一十三里。即前溪上流。阮公溪 ,在縣西一十七里。

新溪 在縣東三里。宋淳熙三年,縣令蔡霖自汊溪口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溪以通舟楫,民甚便之,號「蔡公溪。」

風渚湖 在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餘英誌》云:「防風氏在封、禺兩山之間,故名。」 今渚旁多出陶器。碧玉潭 ,在縣西一十里應山下,舊有響潭。錢王飲馬井 在縣北一十五里。相傳吳越王微時,飲馬坎中,水泉迸出,故名。

安吉州

石虎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其山有石,形類虎,踞道孝豐者經焉。

獅子山 在州西南十七里。

銅峴山 與烏程縣接界。

金鐘山 在州西三十里,與落石山相屬。其上有「施將軍廟。」

三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是山一水東南出烏程,一水北出長興,一水西北入州境,故名。南華山 ,在州西三十里。

閔頭山 在州東三十里。

天井山 在州南五十里,山半有泉,如井不竭。仙人洞山 在州南四十里許,其洞深三十二丈。

石馬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上有龍池,雖大旱不竭。

鳳凰山 在州東三十里。其高一百四十丈,其廣七里。其中有隱塢,相傳陶貞白隱此,故名。陸龜蒙亦嘗居之。

梅溪山 在梅溪鎮

玉磬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石槨山 ,在州西北十里。

東晉山 在州東北二里。東晉欲立城郭於此,因名。即今青峴山。

邸閣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一名「廩山。」 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之糧,即此。

落石山 在州西三里。高二百五十丈,廣五里,其下有隕石。有李衛公廟,亦名玉磬山,與金鐘山相屬,故配名之。其上有觀風亭。是山也,其勝甲於一邑。舊有「增明」 、「真賞」 二亭,今廢。

郭公山 在州西北十里。晉郭文居此山,偶見一虎,張口向文,若求救者。文視其喉中有橫骨,文探去之,後虎銜鹿以報文云。

烏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與浮石山並當兩溪之衝。

純孝嶺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黃巢之亂,民石昂負母避此。

九龍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有九隴,狀如龍。其上有石城,其陰有石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