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中白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龍湫,中有飛鶴峰,峰前有書院。《山》相傳宋進士求移忠讀書處。

獨秀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名刻石山,有衛夫人碑。《十道志》:一名「穿山」 ,相傳以刻石為名,不知文字所在。宋昇平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石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 小石文曰:「刻石者誰?會稽南山李斯也。」 唐寶元元年,元稹使人訪碑不獲。王十朋《會稽賦》云:「苔封石刻」 ,謂是也。山巔有晉王右軍墨池。山有井,相傳井中有蛟。

遁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雲塢,漢車騎將軍求恭嘗隱於此。

亞父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老農嘗採薪於山,遇一老人曰:「吾亞父也,當宅此山。」 明日見巖石間有足跡甚大,云石名亞父石。巖下有潭,亦以亞父名。

貴門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山崖嶂干雲,崚嶒森錯,壁立萬仞。一峰尤卓然,佳木老樹,陰翳森挺。下有仙人洞,可受數人。又有三泉,迸出石穴,曰「三懸潭。」 寒氣逼人,六月如秋。好遊者或登之,則衣裘而往。下有普濟龍祠。

桂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俗呼為「杜山」 ,相傳為姜神顯跡之所。

東湖山 在縣西三十里。中有張爚「藏書樓」 舊址。

石姥山 ,在縣西四十里。多楓樹。

鹿苑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葛仙翁祠。山巔有二小石穴,泉自穴湧出,流至山半,有石甕泉復自甕間出。一里許,石崖壁立,懸瀑十數丈,下注石澗,匯為龍潭。有「鹿苑上下寺。」

太白山 在縣西七十里,絕高者為太白,次為小白,面東者為西白,面西者為東白,在東陽者曰北白。按《剡錄》云:「峻極崔嵬,吐雲納景,趙廣信昇仙處也。」 雙石筍對立如闕,有廣信丹井,水洌於冰。在山之陽,瀑泉怒飛,清被巖谷,懸下三十丈,稱瀑布嶺,產仙茗。山有白猿赤玃。又有鳥如雞,文彩五色,口吐綠綬,長數尺,號「吐綬。」 孔曄《會稽記》:郯縣西七十里白石山上有瀑布水,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至。劉宋時,褚伯玉嘗隱於此,在東白山立嘯猿亭、疏山軒。西白山有二禪師道場、齊雲閣。

葛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僧竺法嘗居之。石門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洞,洞有石床,床有石枕,前有石巖,旁有龍湫,上下有沸水,出穴不竭。《謝靈運集》:「石門新營所住」 ,四面高山,迥溪石瀨,茂林修竹。舊《志》:「石門在縣北五十里」 ,與此不同,豈靈運隱居別有一石門耶?不可考矣。

五龍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按《舊錄》云:「重岡複嶺,巖壑蟬聯;老木虯松,青蓊蔽日。水自真如山,其來迢迢,或奔或匯為龍潭者五。」 有晉高僧白道猷道場,一名烏豬山,產茶,味最香美。就其水烹之,茶葉浮於杯面。

紫巖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有仙巖,上接雲霄,有石洞,盤古松,前為獨秀峰,有三井龍潭。上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舊名「子周山。」 金波山 在縣北三里,今呼為「明心嶺。」 嶺北有泉,嶺間明心寺有白塔。宋僧仲皎居此,構「閒閒庵。」

餘糧山 ,在縣北十五里,舊名「了山。」 禹治水功畢,其餘糧委棄在此,化而為石,因名「禹餘糧」 ,有禹祠在焉。旁有石蒸籠、《甑山》遺跡。

謝巖山 在縣北三十里。《舊錄》云:「山隩深峭,被以蓁箭。有巨澗奔激,清湍淜騰,映帶左右,入於溪。下為三墜嶺,其深淵迂裊,紺碧一色。謝靈運嘗遊於此,回顧放彈丸,即落處為祠。」 今有大石如丸,有謝仙君祠在焉。

舜皇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最崇矗,岡嶺盤複,中有舜井,深無底。相傳「井有蛇生角」 ,今為沙土所淤。

嶀山 在縣北四十里。《輿地志》云: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從溪口愬江上數十里,兩岸峭壁,勢極險阻,乘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裏輝映,名為嶀嵊,奔瀨迅湍,以至剡也。《水經注》: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 事備謝康樂《山居記》。「北有石床,謝靈運嘗釣於此。」 下為剡溪口,水深而清,曰「嶀浦。」 錢武肅王嘗遊嶀山,於舟中望其嵯峨,嘆其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