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7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至此,皆曰:「足力倦矣。」仰視絕頂,未及十一,益憚登陟, 惟惟善。欲強之行,咸有難色,乃辭歸。予五人者且行 且坐,惟吾兄舉步如飛。沿澗石道嶮峻,側足而上。旁 有泉,高數十丈,飛空而下,其色如練,曰龍門山。龍門 而北,有山橫峙於左,中有田四五段,約畝許。又轉而 稍西,行數百步,見二三婦女在叢薄間。怪而問之,答 曰:「採茶。」又行數百步,有高姓名宗義者,刈草為畚田 具,乃問其徑之所由。又轉而稍東,至鸕鶿頸,則山勢 益峻,無住足之所,兩旁壁立,中惟一鳥道,以左右手 攀緣樹石,逡巡而上。有稍平處則坐,坐輒復起力而 行。至其上有平處,東南可二丈許,西北徑丈餘,皆曰: 「此即寨基。」予雖疑其非是,然已稍倦,乃與惟善、惟清 皆憩息焉。予兄又臨北山之絕頂而下,東望則東山 崖、魚口峰,西望則蛟原、佳溪,南則威平、富置、雲頭,北 則柘源、橫木、余葉諸山,綿綿延延,或起或伏,簇若在 咫尺間。其他溪口、高洲、南塘,又皆舉足之下矣。水勢 曲折,盤旋如帶,一一皆可畫。已渴欲飲,去茶山已遠, 無可採者,乃摘烏藥樹葉,瀹水啜之,酒三行,復循山 頂東山行,有石脊過脈處,其北壁立數百仞,惟善踞 地瞰之,曰:「適所坐處,乃寨基右臂爾。」彼稍「南而高山 者,中可五丈許,四面皆壁立,此則寨基也。」予回視果 然,欲再往,則足力不任矣。乃相與憩息於照山之上, 有坪可二三丈許,下視蜀阜諸山如培塿,人家如蟻 封,雞犬之聲隱隱可聞。酒五行,沿山沿金字峰頂,又 東行,過一峰頂,至前壟,即予所卜壽藏處也。又數酌 而歸,日已在未矣。予觀其山,自徽、歙至西山之南,降 勢結頂,分為二支:一支南入江村,一支東至前壟。其 至前壟者,中至照山,又結頂作華蓋形,分作二小支 逆上,一支至前壟而止;一支至畢墩,復起一員峰,折 而北,橫繞其前。其他諸山,又皆蜿蜒而來,如拜如揖, 水前後環繞周匝始去。

《不溪偶記》
胡引嘉

「不溪,襟帶清邑,每過輒樂其清佳。壬子孟秋,偶得半 日閑暇,蕩舟乾元山下,板橋跨曲港,水色如碧油,桑 竹映發,使人幽絕。山麓老松萬株,日影穿射,涼風拂 襟,暑氣忽滌去。南則超,東則洛,北則乾元,金蛾互峙 爭高。平時登陟,常有怯懾之色。今步山麓,遙在眉睫, 氣已凌之矣。」樵子復指余坦道,迤邐如蛇盤,中亭再 休,下視一邑,不滿萬竈,粉垣如畫,苕水貫之,螺髻之 山,若跂若倚,田苗正綠,煙嵐雜起,亦領人意。去亭稍 陡峻,再折而至。前架一亭,插槿為藩,其上兩楹,中供 大士,香几潔清,不見人影,簫聲雜笑語,裊裊自空中 出。余澄坐久之,門榜「高士庵」,蜀人陳侯效所題。高士 者,漢吳羌、宋沈驎士也。其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余再詠,徘徊不能去,「仙」字疑不韻,易以「人」字,庶為雅 愜。按吳羌漢季人,避新莽之亂,攜妻子隨梅福東隱 於吳,後居烏程之餘不,鄉人因名其所居山為吳羌 山云。沈驎士字雲楨,武康人,家貧,織簾為養,作《元散 賦》以絕世。隱居於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 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吳差山今不知何地。沈約《與 驎士書》云:名山既鄉內所豐,晴川亦坐臥可對,意即 今之乾元也。余考志無吳差山,疑「羌」與「差」訛。故《齊書》 言吳差山以羌著,因以為號。未知羌前更名何山,乾 元之名,豈在羌前耶?又讀《吳興掌故》言雲:楨有「希心 日損」之句,作《元損賦》,與《齊書》「元散」又別,然元損不如 元散之合也。并記以俟再考。

《浮碧亭記》
劉麟

湖州城南二里,有山曰峴,浮碧亭在焉。正德己巳,東 南大水,湖郡堤防悉決,民用阻饑。庚午又水,郡倅滇 南侯君君錫適以其職而來,乃周覽跋涉,殫思竭勞, 往來必以峴而憩止焉。明年,河疏堤築,歲以中稔,民 乃請建亭館於上,以為君憩息之所,若曰猶召伯之 有甘棠者。君弗許,曰:「時弗大裕也。」又明年,疏者以達, 築者以固,水至不為害,歲且大稔。民復以告君。君以 告太守。太守曰:「魏公之眾春有園,蘇公之喜雨有亭, 從民攸好,子其圖之。」君乃蓄材鳩工,不踰旬而亭成。 以間計者三,以楹計者七十有二。登亭以眺,碧湖在 前,浮玉在下。道場、何弁諸峰,森列環布。流者如止,峙 者如至。爭秀獻奇,諸景畢會。落成之日,太守與客來 飲其中,顧而嘆曰:「美哉亭乎,天蒼蒼。」其下流與峴憑 虛而中出也。題之曰《浮碧》。郡之大儒,盛為詩歌,維是 築亭之義,君屬予記之。予維君子,平政用物,履中思 盛而已。勞逸有節,遊觀以時。臺囿之作,在昔則有,蓋 言中也。古人之於民也,功加而後役之,故役而不勞, 勞而不怨。子來有頌。蓋言順也。浮碧之役,始以宣勞 而協民心,終以致稔而煩民力,邦人樂之,太守名之, 君子歌詠之,其庶幾中順之道哉!今君水利之修,惠 及千里,而作亭之制,不牣數弓,又有得於卑宮室,而 盡力溝洫之訓,是宜有述,俾後之厲民而自逸者有 考也。

《天目山記》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