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林院唐文德元年,改僊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賜前額,俗謂之「東山寺。」 宋亡,邑之縉紳群至寺中,衰麻哭臨。元季兵興,為士者亦多避難於此。

祠宇觀 在四明山,本劉、樊夫婦飛昇之所,莫詳其始建歲月。唐天寶三載,以其地險遠,移建於瀑布嶺下,遂名「白水宮。」 宋政和六年,詔建殿宇,蠲其雜賦。今廢。

「玉皇殿 」 在大黃山絕頂。

上虞縣

等慈寺 在城內。梁天監二年,邑人王圭捨宅建,曰「化民院」 ,尋廢。唐咸通元年,復興。後唐長興四年,吳越王錢鏐更院為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今為習儀之所。明萬曆十三年,縣令朱維藩重修。

國慶寺 在東山。相傳謝氏故宅。唐元和四年,安禪師重建。咸通九年,賜今額。有「白雲」 、「明月」 二軒及無塵閣。明嘉靖中,俱燬於火。餘姚謝氏捐貲再建,寺後為謝氏家廟。

奉國報恩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啟二年,寺僧清永建。其址在眾山中,頗稱形勝,或曰「有龍穴焉。」 寺之田山十九,為人所佔。明萬曆十三年,知縣朱維藩以僧詞往勘之,見寺址尚在,老僧依草麥間,因斷復其田六十畝、地六畝、山八十畝,仍許葺其寺。

智果寺 在縣東北十餘里。後唐清泰初建,名「建福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瑞象寺 在縣西南十五里。舊為古源院。唐時燬于火。後晉天福六年,吳越王復創。開運四年,吳越給額「瑞象院。」 宋紹定中,華度陳文貴,改建為寺。

大嶽廣福寺 在縣南六十里。為晉白道猷結庵之地。唐清泰元年,陳恩益等改建為寺。廣教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昔置官窯三十六所於此,有官院故址在焉。

起鳳塔 在東南五里山上。山是縣之巽峰,明萬曆五年,知縣林庭植建,旁有庵三間。

奎文塔 在縣東二里。縣東無山水,直下而無砥柱,士民請為塔以障之。明萬曆二年,知縣林庭植始構兩層。十二年,朱維藩成之。

明德觀 在縣東門外。宋寧宗后父楊漸之故宅也。嘉定十五年,築三清閣,命鹿泉劉真人主之。元至元二十一年,改閣為觀。大德四年,燬于火,惟閣獨存。後亦就圮。明初復新。今為都道場所。

元妙觀 在金罍山,漢魏伯陽宅也。宋大中祥符二年,改額「天慶。」 元末燬,明成化八年,知縣黃錦重建。

嵊縣

惠安寺 在城中,坐剡山南向,不審創始。初號般若臺寺,唐會昌中廢,咸通八年重建,改法華臺寺。天祐四年,吳越武肅王改興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舊傳有獵士陳惠度,射鹿此山,鹿孕而傷產,子死,猶以舌䑛之,鹿母亦死,惠度因棄弓矢,投寺為僧。鹿死之處生草,號鹿胎草。《舊錄》云:「晉義熙二年,西天竺國」有高僧二人入金華,師道深弟子竺法友,授《阿毘譚論》一百二十卷,甫一宿而誦通。道深遂讚法友,「釋迦重興,金光授偈」,遂往剡東。山。復於剡山立般若臺寺。是則始建寺者道深也。《高僧傳》有竺潛法深。嘗居山,豈即其人歟?《十道志》曰:「西臺寺,今法臺寺是也,陳惠度所立,未審孰是。」舊有應天塔、灌頂壇、增勝堂、幽遠庵。元至元中寺廢。明宣德中,僧永寧重建。景泰中,僧巨源修應天塔,并建山門。寺有棲雲、宿雲房。弘治二年,僧廣達建翠寒亭。

實性寺 在縣西三百步剡山之麓。唐乾元中建,號「泰清院」 ,會昌中廢。後晉天福七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後歸併下鹿苑寺。明永樂十一年復建。弘治三年再修葺。嘉靖初縣令呂章廢之,周通判震遂佃為宅,已而悔焉。萬曆二年復捐為寺。

下鹿苑寺 在剡源鄉。宋元嘉二年建,號「靈鷲寺。」 唐會昌中廢,咸通十四年重建。宋治平元年改下鹿苑寺。山有龍潭,潭洩水下為飛瀑,對瀑水為玉虹亭,有隱天閣。

圓超寺 在剡山之巔。奉觀音大士,號「靈鷲庵。」 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久廢。明永樂十一年僧會法濟復建之。半嶺有挾溪亭,嶺側有俯山堂。悟空寺 在崇仁鄉。後周廣順元年建,今廢。龍藏寺 在靈芝鄉。梁天監二年建,號龍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