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衕。俗傳朱買臣還鄉,又名「鄉橋」 者,非也。至元時,勞義士新之。隆慶間,錢守愚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陳伯嘉重修。

弔橋 在五雲門外

居仙橋  、瑞寧橋 並在第一都。

永安橋  、「五湖橋  」 、通陵橋 並在第二都。

馬山橋 在第四都

皋部橋 在第五都

樊江橋  、枯橋 並在第六都。

世鄉橋 在第十二都

壽寧橋  、白塔橋  。越嶺橋。

鳳凰橋  富盛橋

九陵通泰橋 在攢宮

東城橋 今名「東關。」

太平橋 在太平鄉。明萬曆四十八年,董弘度捐造。

鎖泗橋  、鐵絆橋 並在第二十一都大乘橋 ,其南為平水市。

雙井橋  閘橋   。「石旗。」 中興橋。

望仙橋 在縣東南十里。

馬橋 在縣東南六里。千秋橋、  大凌橋、  小凌橋, 並在縣東南七里。

渡東橋 :在東郭門外。

孫斷大橋 在吳融、孫斷之中。張賢臣捐百金造。

浪煖橋 在雙溪港張神廟之左。平水、上灶二溪之水合流於此。向有木橋,水稍漲即衝敗,往來者甚苦之。張賢臣捐貲,糾眾易以石,名曰「浪煖。」 里人勒石於張神廟中,以記其事。明崇禎十七年,山陰謝籲重修。

萬安橋 在六都樊江廣渡庵之南。僧具緣募貲造橋,長二十丈。

曹娥渡 在府城東九十里。絕江而過,隔岸為上虞。

偁山渡 在城東北五十里。

小江渡 在城東南一百里。

南堰門渡 在城南五里。

前梅渡 在城西北六十餘里,錢清江上流。南通諸暨縣,北通蕭山縣。江濱之民捐貲造舟以渡。

張湖渡 在城北七十里。

邵家渡 在城西北三十里。

三江渡 在城東北三十三里。明知府湯紹恩改建新閘。

荷湖渡 在城北三十三里橫山東,大峰山南。上通扁拖、甲蓬二閘,下接三江新閘。北有荷湖,俗訛云「濠湖。」 周圍數里。

查浦渡 在城西八十里。

蘭亭渡 在府城之南二十五里許。跨蘭渚之流。

離渚渡 在城西三十里。

蕭山縣

漁臨關 在縣東南十五里。凡商販竹木牌筏,自上江順流東下,經富陽入小江,悉集於此。每竹木到關,南關主事渡江蒞縣,監視《南關榷書》曰:「木從徽、處、衢、嚴,由大江進漁浦港,往諸暨,賣者泊臨浦下磧堰山抽分,發寧、紹,賣者過義橋、新壩、臨浦、麻溪等壩,裏河洩至白露塘下抽分。」 夢筆橋 在縣城內江寺前。自橋至寺三十步。「白鶴橋 」 在白鶴鋪前,東接山陰界。

漁臨關橋 在縣東十五里。

高遷橋 在縣北五里。《十道志》云:「董襲見孫權於此。」 《吳志》:「孫策入郡,郡人迎於高遷。」 注:「永興有高遷橋。」

惠濟橋 在惠濟寺前,即「鳳堰橋。」

東晹橋 在城東門外。明嘉靖癸巳築城,民多借用橋石。乙卯,慮倭入直薄城下,拆毀。丁巳,令魏堂督民重建。

皇清順治年間重修。

文昌橋  會龍橋 在縣東門外新壩。瑞蓮橋 在縣東門外十五里。明萬曆間,邑女子蔡瑞蓮建。俗呼「姑娘橋。」

北海橋 在縣東門外漊下。陳

鎮海橋 在縣東門外莫家港。

新發王橋 在縣東數里。

石橋 在縣東門外新林鋪前。舊名「浮橋」 ,一曰「木橋。」 架木為梁,每壞,與山陰均葺之。明弘治七年,山陰周廷澤易之以石。北海塘傾,橋亦就隳。守道楊一葵于萬曆十二年修塘,而橋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