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石竅廣四畝餘,名「百花洞。」

「穿巖 」 在仙巖之側。

紡車巖 在仙巖之側。二巖皆奇崛靈異,紡車巖上有宋文丞相祠,因文丞相曾航海過此。明嘉靖中,里人建祠祀之。

黃嶕巖 在城東一百七里。南臨江,東西北俱平川。穴出一巖,方圓四十餘丈,高十丈餘。無土,產樹,歷年不凋。

太平巖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因鄉得名,泉瀑飛垂,巖有洞,名「太平洞。」

龍公嶼 :在府城西北七里。有竇在石壁下。世傳龍于此出入。下有大湫,不知源所從來。崖上有「石龍竇」 三字,至今尚存。

新羅嶼 :在城東南三十里。昔有《新羅》國賈人艤舟于此。

竹嶼 :在城東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馬嶼 :在城東一百七十里。

新嶺 ,在城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嶼至嶺脊,分臨海、黃巖界,凡三上三下云。

白嶺 在府城南二十四里。孤絕秀異,林木鱗次。嶺皆白石,故名。上有龍湫。

蔡嶺 城東八里

芙蓉洞 一名「石鼓洞。」 在城東一百四十里,《隆恩寺》之後。

常風洞 在城西四十里,中極幽邃,舊有石闌護之。宣和中,嘗駐兵于此。

招賢洞 在城西六十里,以寺名。宣和寇難,議者以其地險,遣將據守。

平巖洞 在府城東八十五里。相傳嘗有仙人居此。有石門、石窗、石床、石井之類。

金仙洞 :在府城東一百五十里。舊有金仙寺,故名。一名「雉溪洞。」

大海 :在城東一百八十里。潮汐自海門直至城西,三江與天台、仙居二水相接。

靈江 在府城南,一名「澄江。」 其水自三江合流,環繞郛郭之西南,而東入于海。

三江 在城西十里。源有二:一自天台關嶺,一自僊居、永安二溪,至此與靈江合。蓋三水所聚,故曰「三江。」 潮汐至此而止,故其流溪清而江濁。雙江 在城東二十里,受諸溪之水,諸山抱之,不能東與海接,故西南流經視橋、開石、新橋諸村,過少兩山,與靈江合,實郡治東襟界水也。椒江 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合靈江、永寧江同流出海,實受臨、黃、天仙四邑之水。江面寬二十餘里,南則海門衛,北則前所,兩城對峙,為台區要隘。

東湖 在崇和門外。初為船場、水軍營,宋端拱二年,郡守張蔚所建。景祐中,運使段小連廢船場以歸溫、明二州。嘉祐中,郡守徐億徙水軍營入城。熙寧四年,郡守錢暄始開為湖。

禦海潭 在府城西南二十四里。其上有山,飛瀑十餘丈,下注于潭,流入永安江。

虎溪 :在城東六十五里。源出東掖山,南五里,合流中沙溪。

芳溪 :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括蒼山,土民於下流為十二圳,溉田甚多。

百步溪 在城西北六十里。前後二灘石險湍激,俗呼「大小惡」 ,舟人病之。宋乾道中,邑令陳居安修治,水平,然遇暴漲,覆舟之患,究不能免。明弘治二年,郡守馬岱疏鑿別道七百餘丈,害未盡去也。後邑人方伯蔡潮募工重修之,舟始無患。因易其名為「是大善灘」 云。

丹井泉 在天慶觀昊天殿後,茅盈煉丹于此。「仁泉 」 ,在城東北三十里弘光寺後,大旱不涸,灌田千餘畝,俗名「旋塘。」

楓山泉 在海門白峰山頂。廣盈四丈,深丈有咫。寒冽甘潔,湛碧浮藍。在山巔而不涸,近海畔而不鹹。

觀政池 :在府治後圃內。元守趙鳳儀浚,刻石其旁,曰《觀政》。

黃巖縣

永寧山 在縣東五里。巖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俗號「方山。」 上有亭,夾岸梅花,綿綿十餘里不絕。

大仁山 在縣東十五里。山巔有大池,水澄澈,大旱不涸,上有大仁寺。

委羽山 在縣南五里,俗號「俱依山。」 東北有洞,世傳仙人劉奉林于此控鶴輕舉,嘗墜翮焉,故名。

靈巖山 在縣北一十里,又名「鸞峰。」 後有飛瀑垂崖而下,瀦為潭。樵人續藤繫石,測之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