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翠屏山 在靈巖之右,如屏障,俗呼為「翠屏。」 松巖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

唐門山 在縣北五里。中有將軍巖,甚鉅。黃巖山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上有黃石。俗傳仙人王方平居此,上有王公客堂。三童山 在縣西南一十七里,上有三峰,各高數丈,狀如童子。

三嶒山 ,在縣西六十里。

雞籠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世傳,每星月晦冥,有光燭天,人以為怪,不敢居。一日,晶彩晝見,或視之,金玉滿山,往取輒滅。一名《許公藏》。

東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

鳴山 在縣西二十里。旁有龍湫。每遇旱致禱,必聞飄風驟雨之聲。又有龍鳴山,在縣一百二十里,亦有龍湫。

丹崖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崖石俱赤,有金銀星。世傳仙人煉丹于此。有池深尺餘,名煉丹井。石壁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有石壁插水中,宋虞仲房刻詩于石。「野草閒花洞口春,碧潭如鑑淨無塵。江山好景攜不得,漾入清樽和月吞。」 西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東山對峙,故名。東鎮山 在縣東二百四十里。山產海藻、甲香等物。

大屏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山逆水上走,又名「金字巖。」

下洋山 ,在縣南一十八里。相傳地震,惟此山不動。

《徐山 》,即「彭城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

盤山 在縣南五十里

龍鳴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柏嘉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每禱旱,山鳴即雨。又云「鳴山。」

大田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

華嚴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

篤孝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南渡後,有鮑雍者,自饒徙居山下,孝養其親,故名。

馬家山 在縣西四十里。

靈石山 ,在縣西五十里。以甘露降,名甘露山。按《臨海記》云:「山上有奇石,當孫恩叛,毀木為船,石從空自墮,賊皆傷去,故號為靈石。」

夏烏山 ,在縣西六十里。

平田山 ,在縣西六十里。

浮山 在縣西七十里。特起田間,四無聯屬。俗傳一夕風雨浮至,故名。

青龍山 在縣西七十里。其形蜿蜒如龍,故名。岱石山 ,在縣西南一十七里。旁有巨石如人形,俗呼為「石大人山。」

塵山 ,在縣西南三百里。以上多塵𡏖,故名。《永寧江》源出此。

瑞巖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昔有僧師彥入山,坐盤石上,自言「主人翁惺惺著。」 後遂名惺惺石。

李家山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六潭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朱文公嘗著書于此,名為小樊川,題曰「溪山第一。」

觀音巖 :在縣極東。瞰大海,有穴可坐數十人,其中常有光明。

愨頭巖 在縣西四十五里。狀如愨頭,夜晦冥,或有火如炬。

西巖 在縣西七十里金溪中。有竅,久晴鳴則雨,久雨鳴則晴。

五部嶺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

義城嶺 在縣西五十里。按《臨海縣舊志》云:「其南二十五里即茅畬鋪。」

大唐嶺 在縣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界。

佛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與樂清分界。將旗嶺 在縣西四十里。宋牟大昌屯兵處。山客嶺 在縣西六十里,入樂清界。

新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最高峻,北抵臨海界。永寧江 源出縣西北三百四十里。按《舊志》,「大小二源,大源出東山,東南流至左溪村;小源出黃巖山,東北流至大溪,與大源合,經縣北,東流入於海。」

黃巖溪 ,在縣西一百里。源出黃巖山,派為諸川,凡五十餘,旁有黃石五區,如相拱揖。

九溪 在縣西三十五里柏嘉山下。諸溪凡九,西角二大溪合流以達永寧江。

軍營溪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佛嶺。宣和中,官軍禦寇,結營於此,故名。

錦溪 在縣西七十里。兩岸多桃李,花時望之如錦,故名。每大旱,水忽自漲,次日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