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白龍潭 在縣東一十里方巖。其穴有三,大僅如甕,常有雲氣罩之。居人見龍出入色白,故以名潭。

畫巖潭 在縣西四十里。遇旱,禱雨輒應。赤頰潭 ,在縣西五十里亂山中。龍出入必大風雨,故近山無居人。旁有大木,皆無葉。父老言有黑龍赤頰,遂名潭,賜封《靈普護澤》。

柵眉潭 在縣西九十里柏都洞南。怪石壁立,過者悚懼。

藏雪潭 在縣西北一十里,即鳴山之鳴川潭。舊傳五六月間積雪不消,遂更今名。

青湖 在縣西三十里。湖底有一竅,探之深不可測,土人謂「與燿珠潭」 相通。

天賜湖 ,在縣東南五十里,限浪山下。居民得灌溉之利甚博,不假浚鑿,天寔賜之。

滴滴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瑞巖前。有泉泓潔可愛,名曰「滴滴。」

錫杖泉 ,在國清寺。昔寺取水甚遠,明禪師以錫杖叩之,泉水湧出。

晉井 ,在縣西。《井磚》皆「晉太和二年」 字。

天台縣

天台山 在縣北三里。山自神蹟石延袤,國清、赤城、桐柏至于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名也。《道書》云:「是山上應台星,超然秀出,有八重,視之如一帆,高一萬八千丈,周迴八百里。」 山去天不遠,路由福溪,水險而清。前有石橋,廣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澗,惟忘其身,然後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藤葛,始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奇秀,雙列於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

赤城山 在縣北六里。一名燒山,曰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為名。山之麓有巖,極深廣。晉義熙初,僧曇猷造寺,號「中巖。」 齊僧慧明復就巖塑一佛,名臥佛。又有巖二,曰「結集」 ,曰「釋籤。」 蓋灌頂湛然遺跡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錢池,相傳曇蘭憩此誦經,有神獻金錢僧棄池中,故名。絕頂有浮屠七級,下有曇猷洗腸井,今井邊猶生青韭,即其驗也。大抵皆峭壁,不可登。上有仙人井,飛流噴沫,冬夏不竭。或曰:《釋籤》當作「釋箋。」 以湛然居巖中,解釋天台教,而名結集以灌頂裒集天台山教,未詳孰是?

桐柏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禎隱此。

瀑布山 一名「紫凝」 ,在縣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

東橫山 在縣東十里。以其橫據縣東,故名。狀如覆舟,舊名覆舟山。四面迥絕,無所連接。九峰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其峰有九。徐靈府《小錄》云:「瀑布寺前有九峰,蓋台山之枝幹。舊名九隴,王羲之與支遁常遊焉。」 唐天寶六年,改九峰。

鳳凰山 在縣東十里。《志要》云:「山形似鳳者三,故其地亦名鳳林。」 其地夏日蚊蠅不入,所產艾草,入藥最佳。

寒巖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因寒山子得名。前有盤石曰「宴坐」 ,峰上有石室,舊名拊石洞。

明巖山 在縣西七十里三十三都,舊名「暗巖。」 巖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穹蒼,亦號「幽石。」 其下竅穴逶邃,日光穿漏。

方瀛山 ,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許,上有平田十餘畝,間以陂池,前眺蒼峰,後即雲蓋峰。

石橋山 在縣北五十里。兩山相並,連亙一百里。傍有方廣寺,有小石橋,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尺。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剡中,橋勢峭峻,狀如橫虹,且多莓苔,滑甚,過者目眩心悸。晉孫綽賦:「跨穹窿之懸崖,臨萬丈之絕溟。」 即此。

折山 在縣東十六里。其山峭崿險折,而中峰拔立孤秀,舊傳王喬控鶴於此,又名鶴峰。蒼山 ,在縣東四十里。按《神邕山圖》云:「其山凌映桐柏,絕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 司馬悔山 ,在縣北十三里天台山後,蓋第十六福地。

大盆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里。西接東陽,南界仙居,以遙望如覆盆,故名。乃婺江之發源也。始豐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舊以狀類盤龍,名「龍山」 ,唐天寶中,更今名。

靈墟山 ,在縣北三十里。《圖經》云:「在縣北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