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8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江亭渡

西浦渡 在縣西,以建孝友橋,今廢。

天台縣

孝義橋 在縣東九十步大街上。淳化元年建,即潘丑捍母當刃處。

臨川橋 在縣西一里。舊名西橋。眾流湍會,砥柱屢折。宋隆興二年,邑令王琰始為石梁,建亭五間于上,以琰臨川人,故名。令陳騤為《記》。元祐五年,水衝倒壞復修,橋完而亭廢。明永樂七年,暴漲衝壞,知縣張坰委陸孟洋、許均莊重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侯仁爵委里民陸必捷、姜承齊。

等督建

靈水橋 在縣東三十里靈溪北。宋淳化三年建,今廢。

螺溪橋 在縣東七里九都。世傳智顗於此放螺。宋景德三年建,今廢。

石井橋 在縣東十三里哲溪上。宋咸平五年建。其旁有石井,故名。

永寧通濟橋 在縣西三十里關嶺溪上。宋咸平六年建。《圖經》云:「長老所稱,鍾氏所建。」 又呼為鍾家橋。

豐家橋 在縣東二里九都。其水自螺溪分流,相傳「豐尚書居此」 ,故名。

思賢橋 在縣西二里二十都赤城澗上。宋嘉定二年,令詹阜民有德政,秩滿,邑人送至此,刻石名橋,以記善政。又名迎賓橋。橋側宋儒潘子善故宅在焉。《圖經》云:「咸平五年建,後壞。」 萬曆十九年,義官許榜捐資重建。

碧水橋 在縣西十五里湧泉溪之上。舊名「碧泉。」 宋咸平六年建,今廢。

長洋廣濟橋 在縣西二十里十八都長洋澗上。里人洪氏建,宋濂為之《記》。

石湖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二十五都。有石刻「石湖橋」 三字。

落馬橋 在縣西北七里十二都南。溪上五峰雙澗橋 國清寺前。宋景德三年建。橫山鋪前橋 在縣東南十里八都。

馬鋪橋 在縣西二里二十都。

錢椿橋 在縣西三里二十都。

開溪橋 在縣西四十里。

土公橋 在縣西四里十二都。

步上橋 在縣西四里十二都。

石棚橋 在縣東十五里。

嶺下橋 在縣東三里

界首橋 又名「三里橋」 ,在縣東六十里。一都。通化橋 在縣東北五十五里。一都又名「張家橋。」

丹霞橋 在縣西十五里福聖觀前。以近丹霞洞,故名。宋紹興間,邑令李亦建。元時衝壞,後桐柏宮設黃籙醮,以餘資再建,故又名「黃籙橋。」 振錫橋 在縣北十里國清寺東。以水聲如振錫,故名。

飛泉橋 在縣西二十里。居瀑布飛流之下,故名。大平興國九年建,今廢。

清河橋 在縣東十五里響山溪上。宋景祐四年建,今廢。

洪橋 在縣南七里。地多洪姓,今廢。

清化橋 在縣西五里清溪上。宋咸平元年建,今廢。

曹家巖橋 在縣西五里。溪流峻急。宋令丁大滎改刱石橋,長三十二丈,即清溪橋,今廢。清溪橋 在縣西五里二十都。地當孔道,水勢湍悍。宋令丁大榮建大橋,長四十丈,闊一丈六尺,以「鶴仙」 名之,楊似起為《記》。萬曆六年,邑令岳如厚重改石橋,環洞二十有八,名岳公橋,碑存。四十三年,令胡來聘修。崇禎間,知縣程良符重建石橋七,大洞廣一丈餘,行人利焉。

皇清順治間,一夕蜃出,大水衝突橋廢,里人設「木橋。」

以濟涉

安定橋 在縣南門外,即溪南下渡。萬曆三十九年,令胡來聘以溪多浮沙,木石易泛,建造浮橋板船一十六隻,鐵索八十三丈。南首又有石橋二十七洞。立二石坊於兩岸,名「安定橋」 ,今廢。茅橋 在縣西三十里十四都小田鋪,地多茅姓,故名。

夏家溪橋 在縣東七里。

從化橋 在縣西北一里。方國珍於縣北築寨,取石為城,遂廢。萬曆二年,邑令黃道年建石橋,更名「平政橋。」

烏石橋 在縣西北五里赤城溪澗上。

秀溪口橋 小田鋪之上。邑令岳如厚建,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