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39 (1700-1725).djvu/2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卷目錄

 金華府部彙考二

  金華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四卷

金華府部彙考二

金華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武義縣

竹巖山 ,在縣東一十四里。鎮山也。

明招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望山也。宋東萊呂成公講學於此,公與其祖好問及弟祖儉之墓皆在焉。正德十三年,縣丞林有年立碑,以昭先賢遺跡。

白陽山 ,在縣東七里,周三里,白雲出岫即雨,上有異石,色隨時變,歲豐則黃,歉則黑,鄉人以此占候。《東陽山水記》云:「晉阮遙集之弟,妻劉氏,劉伶之女,並好山水,渡江來隱。張彥卿為永康令,亦棲於此,二姓子孫因家焉。」

小姬山 ,在縣東十里。中有溪,號姬水,故名。《舊經》云:「晉金談為吳興太守,後辭疾隱此。」

蘸山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張天師廟。」

蠟屐山 在縣東二十里。晉阮孚之裔多居其下,因名。

講堂山 ,在縣東二十里。傳云「梁劉峻築室講《書》於此。」

蟠龍山 在縣東南五里,形如蟠龍。

蔣富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周二十餘里。山多產茶,傳云「昔有蔣氏居此致富」 ,因名。

金柱山 在縣南二十里。巔有懸瀑下瀉,臨水築小亭。鞏栗齋名曰「水簾。」

菊妃山 在縣南三十里。多生蘭菊,旁有妃水溪,故名。

白革山 在縣南四十里。近山半里間有二石,夾道若門。歷此曲折險逕,始至山。巖中有一石突出若蓮座。昔異人支大士居之,名「大士庵。」 窖山 在縣西南一里。

九峰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湖山 ,在縣西二里。山有潭水,故名。歲旱,鄉人視山為候,凌晨有雲氣,則曰「湖山裹帽」 ,是日必雨。

書臺山 在縣西三里,與湖山聯。唐舒元輿讀書處。

翔鸞山 在縣西七里。俗傳嘗有鸞棲其上。大家山 在縣西二十里,其南有新婦山,兩山相向。世傳晉張彥卿女出適累月,姑婦並亡,有神靈各主一山。每大家山起雲,新婦山即雨。蝴蝶山 在縣西二十里。

銅釜山 在縣西三十里,形如覆釜。正統十四年,括寇熾,鄉民多避難其上,時名「銅釜寨。」 石巖山 ,在縣西北七里。

白塔山 在縣西北一十里。上有塔,今廢。青龍山 在縣北九里,巖高五十丈,周三里,遠望如青龍。上平曠,有小石洞,亦登覽勝景也。李公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周二里。宋隱士李惠居此,人高其志,故名。

牛山 ,在縣北一十五里,形如牛。

龜山 在縣北二十里,周一百步,形如龜。八素山 ,在縣北四十里,周二十里。《東陽山水記》云:「秦末有八士從洛陽來,逋棲於此,皆青素冠履,因名。」 唐泰和八年,廉察使牒縣附之《圖經》,而姓名則竟不傳也。

瞻山 按:《通志》,「縣北十里。」

婺山 按《通志》,「縣北一十四里。」

歷山 按《通志》,「縣西二十里。」

尖秀峰 在縣西南二十里。

十二婆嶺 在縣東二里。

白陽嶺 在縣東一十五里。

毛栗嶺 在縣東三十里。

南倉嶺 在縣東三十五里。

周嶺 在縣南二里

南湖嶺 在縣南五里

石倉嶺 在縣南一十里。

後王嶺 在縣南三十里。

白革嶺 在縣南三十里。

小較嶺 在縣南三十里。

小妃嶺 在縣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