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雲蓋里溪 :發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下澗,又二十里經羅源里,至壽山里合流。

大源里溪 發源自本里,經大地,歷巖頭蔡坑口至㐲溪口,約二十餘里至大芹石橋下。杜溪 發源自坑柄里,下十里,會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東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 府城東南。發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經本里小演溪,約流五十餘里至黃源口。上八溪皆入三溪。

吉溪 在府城東南。發源自建安蓼溪,經普安、遷喬等里,由於吉溪橋,出大溪匯於省

峰溪村坑 上七坑俱發源演仙下里山谷間。馬坑 在府城西,發源自浴嶺後、興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龍橋下。

西門坑 發源小浴嶺下,至舊縣尉司前石橋下。

花心洞口坑 源出溪流,經大浴嶺下,約十餘里,至羅源鎮口。鎮安橋上二坑在府城西劍津里。

水磨坑 源出劍津里尤溪,約七里至坑口。田坑 在府城南,源出廣教寺之東西坑,至中巖合流,經水雲村,至府城西四鶴橋下。

林塘坑 在府城南壽山里。水俱注入三溪。大洲 在城東南壽山里安濟鋪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 在城西南長砂上里水中,平地起焉。仙洲 有山,介二水之間。

黃龍洲 一名黃龍沙,在府城東南。張司空祠前。俗以此洲每春水後,土人視洲沙之多寡,占歲之豐歉。宋黃裳詩云:「看此黃龍沙斗起,滿城歌吹入豐年。」

東溪諸灘 ,曰汾、曰「竹林。」 「後」 曰「高洞」 、曰鑿、曰「黯淡。」 此下直至劍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灘,古稱最險。宋天聖中,郡守劉滋開其港道。元豐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歲度僧一人,道湮塞。紹興間,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謙之、范同、通判吳達、知縣吳叔虎謀,以義財募閑民鑿其險,為港闊三丈,又為二乾港闊減三之一。官復以錢三十萬付院僧,收以佐用。於是東溪之險悉平。

西溪諸灘 ,曰「石柱,曰壯豬」 ,曰「張八嫂」 ,曰「三門,曰小黃口,曰大黃口,曰張巖,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蘇坑口,曰星窟」 ,曰「大湍」 ,曰小湍,曰「城門」 ,曰「將軍」 ,曰「黃墩頭」 ,曰「慈油。」 此下直至劍津,接東溪、南溪諸灘 ,曰「劍鞘」 ,曰「嵩口」 ,曰「大傷」 ,曰「小傷」 ,曰「五港」 ,曰「天柱」 ,曰「鳩道」 ,曰「同場,曰龍窟。」 其中大傷、天柱、龍窟諸灘,古亦稱最險。宋紹興間,郡守上官愔等既開黯淡灘,愔復議大開諸灘。有僧祖日者,能相灘勢,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錢百萬鑿此灘,愔復請於朝,願益助費。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錢一百五十萬,而南溪之險悉平。

放生池 一在府城東,迎恩亭之前,舊為宋南劍州放生池。一在溪南元玅觀下,舊為宋劍浦縣「放生池。」 即劍津上下水深處,禁漁捕。

綠淨池 在府治東,地名「天河」 ,古放生池也。蓮花池 在田坑南山之陽。

葉家池 在府城梅山麓,今廢。

茯苓泉 在府城北中巖畔。舊有古松,根下結茯苓,泉出其側,故名。

槃澗泉 在劍津里。源出下巔,盤迥石澗,泓深清潔,其味甘美。

育德泉 在延平書院橫翠樓之右。其泉寒冽。宋羅從彥、李侗、朱熹三先生講道於此,飲此泉取《蒙》卦象之語名之。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 在府城西二里許。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 開平寺方丈之後,極清冽,遇旱不涸。《將樂縣》。

西臺山 一名鐘鼓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臺,因名。山麓有真濟洞。又山形如鐘,五代時名州為「西鏞」 ,以此。

大旗山 :高聳如旗,邑之鎮也。

封山 ,大旗正支土色常赤,昔人種松使之蒼翠,以免火患,建亭曰「萬松亭。」 上有玉龍萬壽宮,古傳楊道真君煉丹於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楊時有記。元張本有詩。上二山,龍池都龜山 。封山之支阜狀如龜,宋楊氏世居其下因以為號。今尚有祠在焉。宋尚書馮夢得有詩。百丈山 在崇善都,與江西南豐分界,懸崖絕壁,高出群山,蒼藤古木,交翠拂雲。昔越王嘗於此建置臺榭

五臺山 在永吉都。峰巒環拱,林木森然,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