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山俱在縣北

天湖山 在翠簾山上。三面峰環,中平而曠,有龍窟承天瀦水,因以名。

天階山 ,石磴崱屴,高若升天,故名。山有聖泉,相傳赤松子採藥處。其下即玉華洞。

馬鞍山 又名「雙蝶」 ,今名「雙薦」 ,兩峰突屼,狀如馬鞍。上三山在玉華都。

石壁山 ,周迴三四里,蒼崖壁立,險阻難登。金泉山 ,《建安記》云:「山南枕溪,有細泉流出淘沙,可得紫金,故名。」

五馬山 五峰森列,如馳馬狀。其一金谿山,即下金谿巖,其二即金泉,其三在忠臣祠後,其四在金谿門外,其五築金谿門城墉。而山在城內,名「卞山」 是也。餘脈環繞於縣南十字街,自東而北,盡於大夫亭,為縣治前案。

東寶山 在南勝都。其山高聳,甲於群山,朝暮嘗有光焰,如寶氣煇煜,因名之。

天柱山 在三溪都。其山孤峙撐雲,望之若天柱然。上八山俱在縣南。

僊靈山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西華鄉。

「九仙山 崇岡疊障,如龍翔鳳翥,夏皆寒,冬多雪,相傳嘗有九異人煉丹於此。」 明林鴻詩:「仙山有樓觀,虛爽軼浮埃昔日九仙人跨履茲山來赤鯉去不返仙人安在哉空餘彈碁處白石生蒼苔」 吳以敏詩:「懸崖絕壑走罡風石險流清一徑通古柏歲寒非愧影青幡風動已離宮夜光久入窺禪定天氣纔開失混濛好」 事愛教頻。蠟屐香城,遊與故人同。

石帆山 聳峰如帆,故名。《坤元錄》云:「將樂石似張帆。」 即此也。上二山俱在忠孝都。

孔子山 ,層巒矗起,溪濱山半有石竅,深邃玲瓏。遇水漲,則巍然卓立,砥柱中流。舊傳:山有獸人形,名曰明張鳳有詩「仙橋山。」 山勢橫截如飛橋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雲衢山 在高灘都,勢高木茂,時生雲氣。上五山俱在縣東。

含雲山 朝暮間嘗有雲氣氤氳,下有寺。宋楊時嘗建一讀書樓於左,詩云:「竹間幽徑草成圍,藜杖穿雲翠滿衣。石上坐忘驚覺晚,山前明月伴人歸。」

求雨墩山 在縣北儒學扆山。舊建「文明樓」 於其上,尋圮。後建「三元宮」 於其址。

鳳山 兩峰對峙,狀如飛鳳。此與「含雲」 俱在縣南。

龍棲山 在縣南義豐都。群峰峭拔,勢聳千仞。緣坑深入,鳥道縈紆,林下幽映。山底多石潭,有龍潛止,故名。昔宋傅尚書世居於此,有祖墳融結天成。土人謂發跡自西,頓伏而來,又名龍西。今子孫梯巖散處,但所傳《尚書》無考。土人多造文紙。

蓮花山 在龍池都。其山石壁嵯峨,宋廖棠世居其麓,狀若蓮花之瓣,因名。

鍾翠山 在縣治後,四時竹林蒼翠。舊有亭在其上。明御史吳復有撰《記》。

三石山 在縣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白紅如人形,俗呼為「三郎石。」

雪裏山 在三溪都沙縣界。由山麓闢徑,盤折二十里餘,其土膏砂礫,絢白如雪,樹生木耳。「四望山 」 其上可遠眺,山頂有臺,山之曲有庵,邑人士多讀書於此。

通天王山 在水南。都來龍,近被居民多鑿魚池傷脈。

烏石山 山下有烏石,故名。宋楊龜山先生敕葬於此。

白雲山 ,常有白雲繚繞。《演武場》在其麓,上有庵,邑人每於六月登山祈禱,多應。

獅山 在演武場之右。石壁巉巖如其狀。知縣吳勝、副使吳璟旌表。林節婦墓在其麓。

象山 石骨蒼翠,直插至溪,如象鼻,亦如垂簾,故又名「翠簾」 ,與龍、獅二山相聯,為邑下關。宋龜山先生在朝,人鑿石為利。及歸,建閣其下。後圮。崇禎間,紳衿余化淳、蕭夢瑚等請於署縣司理吳家瑞,允僧建庵,仍令植樹成蔭。今復遭居民樵伐。已上四山皆在縣之水南都。

九峰山 在漢源都。明蕭夢瑚詩:「碧插丹霄九疊雄,聳身天際擁芙蓉。煙流六㝢瓊飛海,霜滿諸巖石掛松。遙望白雲勤舜慕,誰題紅日繼萊蹤。行行最上尋真蹟,笙鶴依稀紫氣濃。」

貴人峰 :在縣城後山西北原。其峰圓秀,不知何年划平。前知縣傅宗皋、王之柱相繼培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