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三

  建寧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五卷

建寧府部彙考三

建寧府山川考三       府志

崇安縣

「石泉山 」 在登高山左二里許,有石泉庵,為眺覽之佳境。

官山 在登高山之南,前有巨石臨溪,其首左顧,宛如龜形。

白塔山 高插雲表,陟其巔,則閩之山川,皆隱約在指顧間。其中有雲巖洞,洞前有試心石,下有棋盤石。又有龍濟道院,靈響特異,鄉人祈禱多詣焉。

武夷山 去縣南三十里。相傳彭祖隱居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繼之,故名武夷。又云:昔有仙人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統錄》:地仙受館於此。去山南十里有魏王故城,騫所築也。中有王城廟,騫蛻顱尚存,紋裂橫豎兩理,後有回文如「壽」 字。福人見之,則紋跡漸紅,見黑者則凶。明嘉靖末,御史樊獻科送歸大藏巖,以止人惑。至巖穴中所插橋板間,有墜下者,頗類沉香木。人患嘔泄,磨服即愈,不知是何木也。山下有宮曰「沖祐萬年宮」 ,蓋漢設壇處,唐始屋之曰武夷觀。觀故在洲渚間,南唐李後主弟良佐篤慕希夷,訪道此山,後主敕有司移建今址,賜觀名「會仙。」 自金陵鑄鐘,航海來置,環山悉禁採捕。宋祥符間,賜田千畝,增修屋宇三百餘楹。元祐間,賜錢八十萬、田四十頃。紹興間,賜田五頃。元天曆間,改觀為宮,加「萬年」 二字。明仍為觀。中有漢祀亭、拜章臺,有司歲以中秋祭。觀左為會真廟。宋政和二年賜額「同亭」 舊址也。同亭,古時所建,以祠列仙,謂其同與幔亭之會也。元熊禾《昇真觀記》曰:「武夷山,閩鎮也,是曰」 昇真元化洞天。《舊記》:「厥初有神星降,曰聖姥,母子二人始居此山。」 又有神稱武夷君者,三代以前,越在要服,固荒遠難証。大抵太極氣化,其始也挺生一二至人,為一方民祖。形化而後,生類益眾,則其間有材德絕異者,眾臣服之,以長其地,故謂之君。上古以來,如姜嫄之棄,𥳑狄之契,與巴蜀之蠶叢「魚鳧、杜宇開明,載在傳記,皆其類也。」 又世傳魏王子騫城潼川時,有張湛、劉景等十二人受地為氓,後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政之二年。按閩地至秦始列為郡,時秦威虎視,六合震動,英雄志業無所成就,棲真至道而神其說于為仙意,當時亦不但穀城、桃源而已。明朝李元陽《遊記》:「天下山水至武夷諸峰,奇詭極矣。五陵之內,山之大者百里同形,小者亦數十里同狀。良以地脈相貫,形狀難殊。獨武夷諸峰,十里之近,九曲之內,變幻百出,姿態橫生。或連脊異形,或一山兩狀。一捩舵而圭璧改觀,一轉盼而方圓異質。兜鍪劍戟,舞馬蹲獅,倉廩設而貓窺,屏嶂陳而人立。入幽壑而得耕稼之場,度石罅而有藏修之地,布列盡乎天巧,體製疑於人為,遊觀至此,將謂造物者有獨私矣。」 唐李商隱詩:「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簫鼓當時回武夷洞裏生毛竹,老盡曾孫更不來。」 宋楊億詩:「靈岳標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蘿暗仙穴,猿鳥駭人群。古柏千年在,懸流萬壑分。漢壇秋蘚駁,曾祀武夷君。」 楊時詩:「函關崎嶇走秦鹿,天下共逐爭群雄。抉雲翻空折鰲足,黔黎竄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蹤。龍泓東注海波湧,玉女翠擁秋雲鬆。藏舟浮梁跨絕壑,隱見似與天河通。當時雞犬不復見,空巖依舊煙霞籠。我來秋杪月既朢,尚有幽菊埋榛叢。天容洗淨雨初霽,雲幕四捲清無風。掀蓬進棹窮異境,注目相見流殘紅。回船杖履躡幽徑,松竹窈窕環琳宮。翠琬溫辭輝華袞,金榜大字纏蛟龍。自憐病骨尤塵網,幔亭高會何由逢。解衣歸臥釣磯畔,仰看明月穿疏蓬。」 李綱詩:「清氣盤迴作武夷,峰巒窈窕白雲飛。重遊未了平生興,六幅輕綃畫得歸。」 朱熹詩:「弄舟緣碧澗,棲集靈峰阿。夏木紛已成,流泉注驚波。雲闕起蒼茫,高城鬱嵯峨。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學飛仙術,纍纍丘塚多。」 《朱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