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27

此页尚未校对

味俱美

浦城縣

越王山 在縣東隅。自橫山蜿蜒來,入縣治,其勢獨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雞嶺,漢越王餘慶之堠臺也。東隅舊有越王行宮,今為勝果寺矣。寺有內史到溉遺跡。乾元元和中,聖僧見於竹院,威鳳棲於梧枝,甘露泫於松梢,芝草產於莎徑。因錄瑞應上奏,敕置戒壇。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禪師受戒於此。宋章德象撰《記》。「金雞嶺上有石如雞,故名。路通處之龍泉。明成化間,造城築門其上。

皇華山 在縣北。宋時建「皇華館」 其側,後為「天心寺。」 明嘉靖初,作學宮焉。

橫山 在縣治東北。峰巒橫亙如屏,山陰有井,上有馬氏仙祠,旱禱多應。

榆桑山 山下有「慶遠橋」 ,成化中道人王士諤所造。

吳山 四面奇秀,邑望山也。山下居多吳姓者,漢興,得吳氏六千戶,別屯大澤,即此吳也,故山曰「吳山」 ,灘曰「吳家灘。」 上有巖洞如燕壘,號「燕巢巖。」 巖畔有石穴瀑布,又名「石竇山。」 唐至德間,有潘禪師結庵焉。

泉山 頂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處州蓋仙山 ,一名「浮蓋山」 ,界抵江、浙、衢、信、處三府。周圍三百餘里。上有仙壇石洞,深處有竅,可以窺天。石五色異狀,其一如龍,出泉甘美。又有臥牛石、冰精石、雙筍石、石人峰諸景。

石龍山 三峰鼎峙,南接武夷。中一峰名「鵝兒。」 其側有池,廣袤數丈,下有巨石,其形如龍。石首有井,井畔有龍堂。又有鵝子巖、白花巖。有坐禪石,淨空大士棲隱於此。峰南有石室,石室之外有危岑曰「峨嵋」 ,稍下有泉壁。

銅鈸山 山跨崇安縣界,中有泉井,祈禱多應。「西陽山 」 ,宋時西陽太守全景文所居。

株林山 峰巒起伏,林木森秀,有嶺曰「卻笠」 ,相傳華子期入此山,卻笠而坐,騰空以去。真文忠墓在是山之陽,魏了翁撰碑。

禪寂山 有禪寂寺,岡巒奇秀,景致岑鬱。粵唐至德初,有何、鄧、蕭氏三大禪師,自信州來遊茲土。停杯舍筏,始居後庵。選高卜深,乃建前院。復有義昭於大中十二年遠詣京師,請置院額,錫以「大中禪寂」 之號。

子期山 ,與株林相屬,仙人華子期修煉溪滸之臺,有神語之曰:「臺前石鼓鳴,君功行滿矣。」 子期一日扣石,石鏗然有聲,遂仙去。

太湖山 ,一名「聖湖山。」 山巔有湖,澄若懸空。舊有採藥人,見芙蓉彌湖,取之,乃石也。

夢筆山 一名孤山。江淹為令,夢神賜筆之地。偽閩時,有夢筆和尚居之。閩王請和尚齋,問:「和尚還將得筆來也無?」 曰:「不是稽山繡管,慚非月裏兔毫。大王既垂問,顧山僧敢不通呈。」 王曰:「如何是法?」 曰:「此非夢筆家風。」 宋里人楊澄為本縣令,建寺覺院其下。澄子徽,少讀書此山,後人即其讀書處繪澄父子祠之。

《溫》「山 中有泉,夏寒冬溫。」

百丈山 山高聳百丈,跨浦、崇陽三縣。宋元豐中,山中叢竹結寔,炊而食之,大似占城米,鄉人謂之「竹米。」 提舉黃靜因圖上之,謂「同穎之禾,兩岐之麥,雖其瑞自天,其應在民,未若結自然於深山,得實濟於荒年。」 詔付史館。山有誠應廟,廟祀靈澤、慶惠夫人。東嶺有鍾離亭,又有石似人像,俗謂之「馬大仙。」 中有龍井,旱禱輒應。

回隆山 峰巒秀拔,俯臨南浦,縣治南山也。荊山 自西巖嶺回伏而來,上有安邊廟。廟有二神,一姓黃,名寵;一姓范,名淊,並本里下沙人。唐末閩亂,黃為制置鎮節級,范為廂虞候,並有戰功而亡,人為立廟。

嵩山 ,上有「龍井。」

船山 前有玉女峰。舊傳,閩平昌王避亂,有女死此,因名。今官田里。「王歸」 峰有平昌王廟。舊傳王之亡也,有敝鼓投水泝流而上者數里。里人異之,相與廟焉。

百向山 俯臨大溪,其勢挺拔,四面皆見。油果山 舊傳唐末占星者云山有異氣,命工鑿之,經宿復合。已得方士訣,祀以油果,兼用符錄,遂鑿開矣。宋時有周露者,煉丹於此,沒著靈應,朝命封沖真人。

漁梁山 鄉人多蓄水養魚,故名。山有水源,南流為建溪,北流為信溪。舊《志》:「天下十名山,漁梁其十一也。」

太姥山 ,太姥魏夫人也。《老子玉真經》云:「魏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