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咸平三年,領縣六,陞「關隸鎮」 為「關隸縣」 ,即今政和縣。英宗治平三年,領縣七,析建安、建陽、浦城三縣地,置甌寧縣。神宗熙寧三年,領縣六,省甌寧縣。哲宗元祐四年,領縣七,析建安地復置甌寧,而建陽、浦城之地不復與焉。高宗建炎二年,州卒葉儂叛,知州事方承移寓建陽。先是,建炎元年,建州軍校張員等作亂,執守臣張勳,轉運使毛奎為所殺,判官曹仔嬰城自守。二年,轉運判官謝如意執張員等六人誅之。是年六月,建州卒葉儂作亂,寇福州,陷七日,入寧德縣,復還建州。上命御營中軍統制張俊同兩浙提點刑獄趙哲率兵討之,大破儂兵於建州城下。儂遯而降,復謀叛,尋擒斬之,州始復。四年,御營前軍將楊勍叛,焚建州,都統制劉光世招安之。元世祖至元初,隸杭州。十五年,改建寧路,隸福州行中書省,置錄事司。十七年,改建寧路總管府,隸福建道宣慰司。順帝至正二十二年,立建寧分省,尋據於陳友定。分省廢。明太祖洪武元年,友定平,復為建寧府,屬福建布政司,罷錄事司,領縣仍舊置福建行都指揮使司。又置建寧左、右、中三衛,各領左、右、中、前、後五所,俱治於此。代宗景泰八年,領縣八,增置壽寧縣。附郭二。建安,甌寧。外屬六: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壽寧。

皇清因之。

建安縣:附郭。

建安本候官北鄉地。漢建安初,析置,以年號為縣名,并轄今建陽、甌寧、將樂、泰寧諸縣之地。十年,析縣之桐鄉,置建平縣。吳永安三年,又析其地為將樂、昭武、綏安三縣。唐屬建州。南唐屬永安軍,尋屬忠義軍。宋屬建寧。治平三年,又析縣之西北境十二里置甌寧縣,惟統東南隅十三里地。元屬建寧路。明屬建寧府,縣附郭。

皇清因之。

甌寧縣:附郭。

甌寧本建安縣,九里。《三耆》并浦城、建陽二縣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熙寧三年省。元祐四年,復以建安西北十二里為之。蓋分建安之半,建陽、浦城之地不與。元、明仍舊。縣附郭。

皇清因之。

建陽縣

漢建安十年,吳遣賀齊討上饒,分桐鄉以益之,立建平縣。三國吳永安三年,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仍置建平縣。晉元康元年,以建安郡屬江州,仍領建平縣。隋開皇九年,建州郡廢為縣,屬泉州,建陽并屬建安。唐武德四年,改建安為建州,復置建陽,升為上縣。八年,以建州屬泉州都督府,省建陽入建安。嗣聖五年,復置建陽。中和四年,以陳巖為觀察使,鎮福州,表熊博為建州刺史,寓治建陽。宋治平三年,析建陽東南及建安、浦城二縣地,置甌寧縣。紹興二十一年,重建建陽縣縣治。景定元年,唐石里嘉禾生,詔改建陽縣曰嘉禾。元復嘉禾縣為建陽縣。至正二十二年,陳友定據福建行省,移寨建陽之開福寺。明洪武元年,陳友定平,設縣仍舊,隸福建布政使司建寧府。

皇清因之。

崇安縣

崇安本建陽西北地。五代時,偽閩析置溫嶺鎮,屬建陽。南唐改崇安場。宋淳化五年,陞為縣,始自黃亭分界。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浦城縣

浦城亦候官北鄉地。漢建安中,析置漢興。吳永安三年,改吳興。隋開皇九年,省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復置,改唐興。天授末,改武寧。神龍元年,復名唐興。天寶元年,改載興。後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分置忠安軍。元復為浦城。明仍舊。

皇清因之。

政和縣

「政和,古福州寧德縣關隸鎮之地也,其地實揚州南境。」 按七閩之地,在秦為閩中,漢為閩越,後立為冶縣。東漢改為候官,建安初,分候官、北鄉為建安縣。吳、晉並屬建安。隋初郡廢,俱屬泉州。唐武德初,改建州治於建安。唐末,王潮析之,置關隸鎮。宋咸平三年,陞為縣,遂以建安之東平、高宅、長城、東衢、感化五里益之,始移縣治於感化東岸口黃熊山麓,改隸建州。政和五年,改今名,然而尚用關隸縣印。紹興六年,知縣謝邦彥始請改政和縣印。先民以縣在州東,私號「東和」 ,元、明仍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