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苦竹溪 在縣北。源出苦竹嶺,自北而南,有十里灘。

下園溪 :源出籌嶺,而至蛟龍潭,與李洋水合流,入雙澗溪。

松溪縣

湛盧山 在縣南,連亙東關、杉溪二里及政和縣界。山形峻峭,雲霧浮凝。《唐拾遺記》《九域志》並云此山為湛王鑄劍之所,爐冶遺跡及唐貞觀崖刻,至今尚存。又云:歐冶子鑄湛盧之劍,因以名山傍有劍池,一清徹底。宋元符己卯,歲旱應禱,邑令周公才祠焉。鑿跡之日,西南隅露出石洞,冽泉隨湧,桃花數片,演漾而呈,因名洞曰桃源。朱退林葬政和。文公祭掃祖墳,往來茲邑,時寓此山讀書,書「吟室」 二字,今民家往往模字為匾。舊有精舍膳田,久已湮廢。明嘉靖間,同知汪玩令黃金復立書院,置田五十餘畝,供祀妙峰山 。左接大姥,右聯花蕊,峰巒稠疊。宋紹興間,僧懷辯、德雲結庵其上。

誥屏山 山勢秀聳,有石如屏。下有石矼,舊立亭其上,又名「矼亭山。」 世傳有頭陀柯普者坐化於此,又名「柯亭山。」 山下有洞深邃,名「石洞」 也。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巖。

七峰山 七峰連亙,龍騰鳳舞。有庵曰「雲際」 ,元無垢禪師居之。師俗氏凌,古田人,自傭松溪,時時放牛山下。一日遇異人曰「石化石壁,授以道術。」 遂就雲際出家。葷腥不茹,常入市乞米,暮必鬻肉還,人疑而瞷之。見師至中林,一虎出迎,飼肉騎歸。大德戊戌,結木塔於蓮花峰,趺坐而逝。鄉人收葬之,北山,光現林樾。

東山 ,舊名「吳家山」 ,山有銀卝十餘處。紹興末,有龍泉縣匠作過山下,見卝氣盤結,私入採煉。隆興間,立場瑞應,設官掌之。有林癸者,任崇安擺鋪巡簡,被命掌場,既卒,鄉人為立廟,旁有圓珠山,一名珠林山,癸建會春亭。其下又有三巖,曰瑞巖,曰寶勝,曰靈應。瑞巖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厓上有黑紋,如畫叢篁之狀。西邊有泉迸出,下有石竇,元邑人吳華居之。華自幼不啖腥葷,至元間,棄家入巖修煉,數日,一二過食,凡四十餘年。巖旁蒔蔬,有盜之者,慮其跣而傷足,每織屨懸樹間待之。鬻蔬得錢,輒以施貧子。人病疫迎至,靡不應驗。夜趺坐蒲團,山鬼滿前,恬不怪也。寶勝巖有石室,前後有門,相傳吳道者居此,辟穀數年羽化。靈應巖,傳有柴、胡二仙羽化於此。上有石碁盤,東有靈顯山,西有虎頭石,前有飛泉三級。山巔有小竅,常枯。歲旱禱之,得泉即雨。又其西有峰曰石牛山,西北有吳十七郎者居之。十七郎,慶元人,或云五代仕周為諫議大夫,歸居於此。開闢田野,募人耕種,鄉人利之,沒為立祠,曰「吳《土主》。」

南屏山 峰巒迴疊,映翠凝嵐,亙如屏矣。巔有石狗、石龜、石佛、石僧等像。石牛、石馬諸峰,又名「石林山」 也。

萬山 ,周迴五十餘里,或謂「山所產萬種」 ,或謂「姓萬者居之。」

蹲獅山 以形名,由西北萬山而來,盤迴起伏,屹立縣北,縣主山也。舊傳有元索翁者修真於此,又名尊師山。

石壁山 縣南掛榜山也。石壁峭立,高數十丈,下有龍潭,潭上下皆石灘,淺甚,潭居中獨深,舊有龍出沒,又名「龍井。」

中峰山 有中峰寺,唐時伏虎禪師居之。師法名行儒,謹律行,邃理學。唐景福元年,創庵此山。山有虎,鄉人競逐,師乃驅之出迎,由是鄉人為寺焉。旁有伏虎壇,石跡猶存。

丹霞山 在豪田里。有峰卓立如筆,曰「筆峰。」 王認山 ,宋益王昱由浙入閩經此,賞其奇勝,邑人因以名山。有瀑龍井、石門、聚猿、八景。筋竹山 ,有石室,可容十數人。傳聞異人在山中修行,後乘雲而去,遺壇猶在。傍有石井石竇常乾。旱禱若有泉湧,取瓶盛之,泉竭即雨。鸞峰山 山勢峻拔,延袤二百餘里,南接龍泉,北連南浦。相傳,有仙人乘鸞翱遊其間,上有古壇,壇東有龍井,可禱雨。

白峰山 舊有「三仙」 憩此。

「《皆望》山 」 巋然峭拔,可俯望環邑諸山。

麒麟山 在永寧里。下有玉泉庵。

白馬山 上有仙巖庵,中有香臺,又名「仙壇。」 花蕊峰 在東關里,舒奇聳秀,狀如花蕊,故名。花巖 巖石有五色雜紋如花。有馬仙祠,前有三女井,應旱禱。後二大石如鼓如帽,狀甚奇異。百丈巖 舊傳馬仙於此上昇,峭壁間有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