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37

此页尚未校对

瑤重建建溪、資化、建安、水西、萬石、臨江六門。元罷守禦城日圮。至正十二年,紅巾入寇,郡守趙節因舊址修築,周九里三十步。改寧遠門為高門,萬石門為西門,通安門為捲秋門,建溪門為南門,資化門為長橋門,建安門為市門,又改為管門。其「臨江」 、「平政」 、「朝天」 三門,名各仍其舊。明洪武二年,指揮沐英又拓其西南為通濟、威武、臨江三門。威武即今西門,改高門仍為寧遠門,捲秋門為政和門,長橋門為通仙門,南門為廣德門。其平政、朝天、臨江三門,名各仍舊。十九年,指揮時禹復請增廣之,西自威武門抵朝天門。黃華山於城中增闢二門:曰拱北,曰「朝陽。」 城周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城樓二十有四,窩鋪七十有六,女牆三千一百三十有八。壕東北自黃華山山下至政和門止,西北自威武門至拱北門止,長五百三十一丈一尺,深一丈五尺,闊五丈五尺。正北依山,西南濱大溪。永樂間,以拱北、朝陽二門地僻,人鮮由之,奏請閉焉。弘治間,僉事彭誠於各城樓之前建亭有八:曰永清,曰太清,曰《肅清》,曰《涵清》,曰《得清》,曰《憲清》,曰《廓清》,曰《善清》。嘉靖間,僉事張儉又建樓於廣德門城之隅,匾曰「匯江」 ,即舊八角樓故址。通濟門河岸近溪,路窄,不便登臨。萬曆三十二年,甌寧知縣駱駸曾捐俸採石,砌結堤岸於黃華亭下。三十七年,水災,威武門樓漂流臨江,通濟、通仙、廣德五門皆崩。知府張璇、知縣易應昌重建。明末門甕改窄,城內屢災。

皇清門、仍其舊。城垣高二丈八尺。城垛三千八百垛

女牆,高八尺,城樓八座。康熙五年二月,建安知縣余光魯、甌寧知縣章可程重建。二十五年夏大水,六門城牆俱崩,甌寧知縣鄧其文倡率重修。三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通濟門城兵弗戒於火,城樓災,甌寧知縣鄧其文捐俸重修。

外縣

建陽縣城池 ,古有大潭城,依山臨溪,設四門:東景陽,西景肅,南景舒,北駐節。承平久,城復於隍,惟有故址。明弘治元年,知縣張津奉部符重築,始用磚石,高計二丈五寸,周一千一百二十八丈,四門仍舊。又增置永安、永寧二門,以便民居汲路。嘉靖辛亥大水,永寧門陷,知縣馮繼科重修。萬曆間,知縣魏時應奉檄勘城,增各城垛三尺。己酉,大水,永安、景陽二門東北窠鋪悉圮。知縣葉大受、董暹相繼修築。

崇安縣城池 ,原無城,第據四境阨塞以守。明隆慶二年,知縣余乾貞為崇計久遠,乃以城請,條陳十二事。當道報允,為築今城。周圍九千丈有奇,高二丈四尺,厚半之。為門四:東曰「朝宗」 ,西曰「慶豐」 ,南曰「景陽」 ,北曰「拱極」 、小水二門。

皇清順治五年,駐防曹天壽,設四門月城。康熙二年

大水壞城三處,共計三十餘丈,駐防張光然、署縣事,通判嚴雲官重修。

浦城縣城池 ,漢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號「浦城」 ,後廢。元至正二十三年,守將岳承祖因舊址復築。東距越王臺,北包皇華山,南瀕大溪,西塹深壕,廣袤七里,為門四。二十六年,明師克浦城,鎮守張指揮改築而縮其半。明洪武二年,罷守禦兵,城日以廢。十二年,知縣張宗陽平其址,以廣民居。正統十四年,流賊犯境,縣丞何俊築土城為保障。成化六年,巡撫都御史滕昭以「浦城為八閩要衢,且左臨處州、永豐,時有草竊,攘奪抗利,宜建城壘備非常。」 疏請。得旨,檄按察司副使劉成董其役,逾年告成。周一千八百丈,高一丈九尺,闊倍之。為門五:東曰金鳳,西曰迎遠、曰德星,南曰南浦,北曰拱北,各建樓櫓。又附小門五,以通水利,窩鋪二十。萬曆己酉,知縣黎民、範、方道通。天啟間高欽順,崇禎間楊鶚、丁辛相繼修築。

皇清五門仍舊五小門。有華豐門、水埠門、小北門、今

政和縣城池 ,舊無城,且無險阻可守,縣民屢困於處之流賊。明弘治元年,賊突至,劫掠庫藏而去。知縣柴曦因築土牆一百餘丈,暫為防禦。後奉部符築磚城,北遶崇山,南臨大溪,高一丈六尺,周二千二百二十三丈,構樓二百二十間,女牆二千六百三十一,窩鋪二十四。城門三:東曰崇德,西曰尚義,南通星溪橋,歲久漸圮。嘉靖四十一年,被倭燬陷。萬曆四年,知縣張應圖改築半山,即今城也。周圍八百四十三丈,垛口一千五百有四,高二丈。

皇清順治十八年,緣溪城垛復圮。康熙三年,知縣馬

之彥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