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49

此页尚未校对

年,邑人徐應籌募族眾創建。

大通橋 南北要路。其橋興廢未考。正統元年,里人何迪募眾建,燬於火。弘治八年,知府劉璵經此,值山水泛漲,幾危。里人丘容募建,劉去、張宏繼成之。仍於橋隙地立庵三楹,召僧居守,歲簽橋夫二名。

吳墩橋 在吳墩。明正統二年,吳彥英募建。弘治十二年圮於水,里人丘容募眾重建。

龍口橋 在九牧鋪。明永樂二年,里人丘彥章建。年久壞。嘉靖九年,族孫丘琴重建。

慶豐橋 舊名盤亭官橋,興廢未考。明正德六年,知縣孫懋命里人丘容募眾重建,改今名。規模與《大通》同,而修廣過之。嘉靖八年,圮於水,架木橋以渡,在安樂里。

桂林橋 乃元節婦徐彩鸞投溺處。節婦死,有《詩》云:「惟有桂林橋下水,年年照見妾心清。」 久廢。明嘉靖六年,里人尹蘭重建。

馬西橋 舊名「魏司馬西橋」 ,久廢。明成化間造,址未就。嘉靖六年,里人謝元賜募眾成之。下洋橋 今廢在招賢里。

黃村橋 明正德十四年里人祝鼎重建。赤巖橋 「明永樂二十年里人鄭通募建。」 湖頭橋 在上元里馮墩口。明正統九年里人丘子餘「募眾重建。」

莽嶺橋 在峽尾西。明宣德間,僧虛中募建。象口橋 在象口鋪前。明永樂二年建。正統十二年里人方林九重建。

羽林橋 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黎民範建,在東禮里。

永興橋 在永平里,原係牛場渡。明萬曆二十五年,蔣漴捐貲,架木為橋。陂下渡 在東隅白雲潭。

游辣溪渡 一名「游獵」 路。通處州、龍泉,在慕泰里。

大石溪渡 在孝悌里。宋朱熹嘗書「錦江」 二字于石壁,墨蹟尚存。後建錦江橋,續廢為渡,路通松溪、甌寧,今復為橋。

九石渡 即九石潭,在孝悌里,往松溪、甌寧者渡此。明萬曆三十年,里人吳文元捐貲建浮橋鐵纜,往來便之。崇禎間,知縣楊鶚重建。

北水渡 在上元,往松溪渡此。

鋪前渡 :在總章里南岸。

渡頭渡 :在總章里陳源。

政和縣

關隸鎮 在西里十七都,舊在天王寺北,宋陞鎮為縣,別設鎮於此。

苦竹寨 在長城里西津,界政、松二邑。

嶺腰隘 在感化下里,距縣治三十里界慶元。壩頭隘 在感化下里四都,距縣一十五里。迎恩橋 在皇華館前,舊名「步瀛。」 明正統五年,知縣江顯建,改名「通津。」 嘉靖十九年,主簿李廷良重建,改名崇德。二十五年,知縣余時歆改今名。萬曆三十七年水,知縣楊起龍修。

天香橋 在水西門外。舊在折桂亭下。明正統五年,知縣江顯建,後圮。萬曆二十一年移上數十步。二十五年,知縣車鳴時「率耆民王道章等重建。」

星溪橋 在縣南。宋時建,名縣前橋。元至正間,邑人范同重建,改名「德政。」 明永樂間,知縣傅玉潤重建。正統間燬於寇,知縣顧讓重建。天順間又燬,知縣王鑑復建。成化間圮於水,知縣柴曦復建。萬曆二十七年,知縣車鳴時始易以石。三十七年又圮於水,知縣楊起龍重建。

皇清順治五年,署事通判侯《拱乙》重建。

東峰橋 明崇禎十四年,邑民胡世桂建。桐坑橋 ,有二座,從姜屯灣轉至鳳口。

水村橋 古名「萬歲橋。」 里人魏淶等募建峽裡橋 。兩邊崖險,傳為仙人造。

江山水尾橋 :里人吳朝享獨建。

官橋 里人吳佛德募建。

周弄橋 邑人項慶等募建。

洋屯橋 :邑人吳希等募建。

鹽慕橋 路通松溪,疑是《煙霧》二宇。

西坑水尾橋 吳耀等募建。

橫林花橋 倪愷等募建。

院前小橋 ,周昺等募建。

涼傘橋 周岩募建

下山應龍橋 周宅邦募建。

鎮東仙橋 里人周文言募建,圮於水。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何其義重建。

佛殿坑橋 「吳道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