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魏屯瑞香橋 徐湘募建。

新琔尾橋 里人徐伯福獨建。觀定橋 舊名「都護橋」 ,乃元政和尉馬哈麻別石八里遇害之所。明天順間,邑人張惟信、僧普贊重建。

朝天橋 凡赴京者必經此,故名。明天順間,邑人張惟信建。弘治三年,信子倫重建。萬曆二十六年,張宗囊重建。

熙寧橋 古係官壩渡。明嘉靖乙卯,鄉民陳修捐金創建為橋。萬曆二十三年燬,知縣車鳴時,耆民趙桁等重建。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歲久未復。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李國璋「捐俸,率民陳士鈺募。」

砌石墩,架屋四十餘間,規模煥然,又名「倪屯橋。」 《松溪縣》

鐵嶺隘 在東關里,距縣治二十里,界浙江慶元縣。

寨嶺隘 在東關里,距縣治二十里,與政和縣界。

巖下隘 在皈伏里東北距縣治四十里,與慶元界。

黃沙隘 在永和里,距縣治五十里,與慶元界。山莊隘 在永和里,距縣治六十里,與浦城界。荷嶺隘 在豪田里,距縣治八十里,與浦城界。翁源隘 在慶原里,距縣治四十五里,與浦城界。

黃土隘 在永和里,接豪田里,南距縣治八十里,與慶元界。

紅門隘 在杉溪里,距縣治四十里,與政和界。惠政橋 在縣治南門外。宋紹興間,邑人李叔安、李自南建,名平政橋。後圮僧圓端募眾重建。淳熙丙午又水,邑人劉符信倡復之。淳熙乙巳李授之增修益固,乃請郡人徐清叟,改書《惠政》。明永樂七年,邑人徐文錫重建。正統六年主簿王偉、邑人嚴孔章相繼修治。嘉靖辛酉,流寇犯境,列營橋東,眾懼乘襲,乃焚橋以守。隆慶丁卯,楊普惠偕其子相獨力捐貲,下葺六址,上備閣道。至於水東,闢地築臺,扁曰「拱月」 ,環豎樓櫓,以為橋衛。知縣萬鈞扁曰「普濟。」 萬曆十七年火,知縣諶士觀屬耆民陳時昇等募建。民德之,就臺址祠諶,易名「萬觀」 ,後燬。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董良檟架造六墩,更名今名。

十六年,知縣馬雄俊捐俸蓋屋三十間,名曰《廣蔭》。

西山橋 在縣治西門外。元至正間建,圮於水。明永樂乙巳,邑士夙均亮募眾重建,復圮。嘉靖十五年,知縣黃金、縣丞鄭廷綬督眾同建。迎恩橋 在縣南門外。舊名「南門橋。」 明洪武三年,知縣常欽祖建,圮於水。永樂十三年,邑人艾仲完以舊址當水之衝,移置上流,即今所也。正統三年,邑人夙希達創建石址。弘治間,邑人黃賜募眾重建復圮。正德間,知縣黃仕率眾修復。隆慶三年,義民楊景麟捐貲重建。

永鎮橋 即永泰橋。在縣治南門外,舊名關口橋。宋嘉定間,縣令何宗稷建。明永樂十三年,邑人胡仲達募眾重建,又圮。正統二年,夙希達就石址復建,覆屋十餘楹,呼為「新橋。」 弘治間,黃仁徽、楊恩玉等重建。

恩報橋 在縣東。明洪武二十年,邑人范文正重建。

獨石橋 在縣東。明洪武間,僧本祥募建。西山橋 在縣治西北門外。明隆慶元年節婦楊門陳氏獨建。

武定橋 舊名「坡塘。」 明洪武二年,邑人范文正建。

水口橋 明正統十一年,僧吉祥募建。

師姑橋 明洪武八年,邑人夏二建。正德間,趙斌等重建。

山頭橋 「明洪武三十二年縣令常欽祖建。」 葉墩橋 「明永樂九年,邑人艾完重建。」

中峰橋 明洪武九年,僧有銘建。永樂十五年,僧志清重建。

化成橋 明洪武三十一年僧有銘募建。新坑橋 明洪武八年邑人葉彥白建。

慶遠橋 明萬曆七年,邑人陳起閩建。

樂士橋 明萬曆七年,邑人陳起松建,在皈伏里。

通濟橋 舊名「故縣橋」 ,古渡也。宋慶元二年,潦水暴漲,渡者多溺,邑人葉元之請於縣令林俊卿,創建,後圮於水。明洪武己丑,龍泉人沈仲善、楊象重建。永樂間燬。正統間復建。至弘治間,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