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發房勘合科附

經歷司 「在正堂左。」

照磨司 「在正堂右。」

同知廨 ,在知府廨左。戊子燬,今移後街。通判廨 ,在府治右。戊子燬,今移後街。

推官廨 在通判廨南,舊在正堂之左。明弘治間,知府劉璵移建居右。

皇清順治五年,燬,康熙六年裁。

僧綱司 、道紀司 ,俱順治五年燬。今址存建安縣治 ,在府治西從化坊,即宋通判廳故址。按舊志:漢末析置建安縣,治黃華山下,即今行都司。唐大曆中為建州,寓治縣治,改遷莫知其處。或云在府城平肆坊大葛巷內,舊為茶場。元改都稅務,今為民居。宋熙寧中,甌寧縣省,即其故址為縣治。紹興二年,知縣石廉仍舊址重建。惟尉司在寧遠門外。元至正二年,縣尹徐屬移建今所。明洪武元年重建。萬曆十五年火,知縣鄭兆芝重建。三十七年水。掌縣事本府推官商之相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燬,知縣劉幬重建正堂、後堂、儀門、大

門六房

常豐倉 康熙十九年,知縣張大典捐貲重修;「義倉 、社倉 」 ,知縣張大典「捐貲重修。」

義塚 在吉苑東安源。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大典捐俸置。

甌寧縣治 在府治西從化坊,即宋白公主衙故址。舊《志》:「宋治平二年,始析置甌寧縣,建治於寧遠門側。熙寧中省,以其址為建安縣治。元祐四年,縣復置,乃別建治於城北朝天門外」 ,其地今包城中。後燬於兵,寓治於丘坑寺數載。紹興四年,知縣范璿重建,移其址近南,以便坊市。元徙於譙樓內宋西通判廳之故址。明洪武初,知縣展鑑即朝天門舊地重建。十二年,知縣王迪遷今所。萬曆十五年火,知縣顧允元重建。三十七年水,知縣易應昌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燬。六年,知縣江中楫重建正堂,有後。

堂、儀門、大門、六房。

典史廳 :康熙三十一年,知縣鄧其文捐俸重建。

知縣廨 在後堂東

縣丞廨 ,主簿廨 ,今俱裁

常豐倉 康熙十八年知縣張世偉「重修。」 「義倉 」 社倉三所:一在宣化坊,一在豐樂里葉坊,一在禾供里水吉街。以上三倉,康熙三十年俱知縣鄧其文捐俸建。

義塚 在敬客坊凈慈庵後。知縣鄧其文新設。《外縣》:

「建陽縣治 舊在三桂里。晉大元中在建忠里,今保大寺基。唐嗣聖中移建今所。宋建炎初,范汝為作亂,縣燬。紹興二十一年,知縣傅員重建,朱熹書額。」 乾道以來,增建堂廓樓閣,悉燬於兵。至正十四年,達魯花赤黃火兒不花重建。明洪武「初,知縣吳義重加修葺。永樂十四年圮於水。宣德間,知縣張光啟重建」 正堂、後堂、儀門、六房、戒石亭。

譙樓 在儀門外。明成化十七年,知縣海登重建。左右有二坊,曰《絃歌》,曰《愷悌》。隆慶間燬,萬曆辛卯年,知縣吳天洪重建。

養濟院二所 ,《漏澤園》一所。

崇安縣治 ,舊在溫嶺鎮,即營嶺也。宋淳化五年,陞鎮為縣,即就嶺建治。至道中,始建今所,在崇溪之右。舊《志》云:在黃石山麓。考之,本白華巖,自西蜿蜒而東,融結。今治黃石山為西溪所隔,直借之為負山耳。紹興六年,知縣蔡傳素重建。淳熙以後,增建堂宇。元末燬於兵。明洪武間,知縣陳觀重建。正堂、後堂、六房、戒石亭、儀仗庫、架閣庫、縣庫,俱在堂右。儀門、清軍冊局、縣獄、寅賓館、土地祠,譙樓,俱明洪武十三年知縣邵文昂重建。

巡檢鎮四所 一在將相里星村,一在五夫里七市,一在豐樂里黃亭,一在石臼里墟頭,俱元置,後省。內星村鎮,明初設巡檢司,後亦省。崇安遞運所 在長平驛,後今裁革。

大安遞運所 今裁革

稅課局 今裁革

常平倉 舊《志》俱已載廢。康熙十八年,知縣金章奉文捐修四倉。中區倉一所,常平倉一所,義倉一所,社倉一所。除際留、預備、義社等倉,共三十六所。

浦城縣治 在光祿街之東。漢建興中,析置漢興縣,建治於此。唐天寶間改今名,紹興四年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