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九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七

  建寧府學校考

  建寧府戶口考

  建寧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九卷

建寧府部彙考七

建寧府學校考        府志

本府

建寧府儒學 在府治東北中和坊黃華山之支隴,三皇堂故址。按舊志,「唐常衮為福建觀察使,始教閩人以學。時未有學校之制。至宋寶元十一年,始詔建州立學,賜田五頃贍士。」 熙寧間,設教授一員。時學在郡治南趙氏坊,廟在建溪門內之東。元豐中,賜田至十頃。崇寧、大觀間,行舍法,生徒眾盛,增至三百餘間。建炎燬於兵,郡守劉子翼重建學舍。紹興十四年,學圮於水,禮殿獨存。十五年重建,前為禮殿及兩廡,後為明倫堂,列十二齋。堂之北構御書閣,倉庫、廚湢、廨舍咸備。又於堂之左右建胡文定公「游御史祠。」 淳熙十一年,守趙彥操重修廟學,闢射圃於西序隙地,又增闢小學。端平二年,復燬於兵,惟禮殿及數齋僅存。守姚瑤重建明倫堂,明年建尊經閣,直北建紫芝堂,又建明倫堂。堂後構閣,列十齋,後歲久傾圮。元泰定三年,伯顏鐵木兒大中重新建創後齋舍災,守暗都剌重建,列三齋。至正二十年,參政阮德柔因舊重葺。明洪武六年,又加修治,為四齋。十九年,立朱熹祠于尊經閣後。二十三年,欽降「《大成》樂器。」 三十四年夏,學燬于火。永樂初,知府芮麟奏遷今所。前為二坊,次為學門。門內為文昌祠,為青雲樓,西為鄉賢祠,中為泮池,池上有橋,橋北為儀門,門後屬以兩廡,中為甬路以達明倫堂。堂之後為藏書閣,閣下為集賢堂,今為教授衙。兩廡東西為四齋,堂之西為饌室,東為號舍、廩庾及「訓導廨舍?」

皇清順治五年,殿燬,惟戟門尚存。八年,學道《閔度等》

各捐貲重建。甲寅之變,殿宇燬塌。康熙二十年,督學楊鍾岳等捐俸重修。三十一年二月,大風殿復壞,知府張琦捐倡重修,煥然一新。

學田 巡道田凌官置田十六畝零,又置房十一間,地三片。

共田一百八十三畝零,歲共租入銀六十六兩二錢零。

房租、地租歲入銀二兩七錢零。

知縣易應昌置田十畝,歲徵租銀三兩零。教官黃廷榜捐田七畝,內三畝歲徵銀五錢五分,更四畝,歲徵銀一兩四錢四分。

順治五年,知府朱汝器、許時謙、教授周弘暹捐置學田六十畝二分四釐一毫六忽六微三纖八沙九塵。

科民米三石一斗五升,徵銀三十一兩三錢七分二釐五毫。

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銀一百兩,擇買民田大苗米四十籮九斗五管,計產二十七畝六分,科民米一石四斗二升四合五勺二抄八撮七圭六粟三粒。

三十年,督學道高曰聰捐銀七十兩,擇買民田大苗米二十八籮一斗五管,計產一十八畝七分,科民米九斗五升七合零。

建安縣儒學 在縣治北。其地乃「建陽衛」 故址。

《舊志》
宋·熙寧三年遷建安縣治於甌寧縣故址

在寧遠門側。時學居縣治門外之東。建炎燬於寇,以學基置丞廳,而附學於郡學。慶元三年,知縣俞南仲乃建學於寧遠門外社稷壇之右。元至正間燬於兵。明洪武初因舊址重建。十一年始遷於府治東南「登俊坊」 ,即屏山書院故址。永樂十四年秋七月圮於水,十七年重建。成化二年市學旁隙地以廣學基。弘治五年,建二坊於學前之左右。嘉靖元年,教諭許相以為廟學地勢窪下,遷於今所。立廟於明倫堂之西,為楹五,兩廡之楹各倍之。南為戟門,又南為櫺星門,北建御製敬一亭。廟之左為明倫堂,楹有五,東西為序,楹亦各倍之。南為門,門南為泮池,梁以石橋,橋南樹之綽楔。堂北左右為居仁、由義二齋,齋之左右為舍十有二,堂之左為廨舍三區。建二坊於學前,左右建啟聖祠及尊經閣於明倫堂之北,以學之右為行都司,其勢高於左。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