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社稷壇 在德星門外。舊在官社巷,明洪武九年建。成化十三年築縣城,以其址為軍營,遷建今所。

邑厲壇 在縣治北隅

城隍廟 在縣東。明洪武元年建。萬曆十二年重建。康熙二十年增修。

朱文公祠 在縣東師姑菴尾,屬「資福尼寺舊址。天順二年建。成化十一年入真德秀主,並受饗祭,給田六十六畝,以供粢盛。歲久祠圯,弘治五年新之,崇禎四年重修,順治七年又修。真西山祠 在縣東,即先生講學之所。明洪武初建,景泰中重修。正德十三年御史陳時言購田六十畝有奇供祭,嘉靖九年廣而葺之」 ,萬曆十四年重修。

江文憲公祠 在縣西上相里,等覺寺右,夢筆山之麓。宋大觀元年立,元廢址存。

劉刺史祠 ,在縣東勝果寺傍。劉嘗討安祿山有功。先是寺廢,奏復之,故寺僧為立祠,今廢。詹體仁祠 ,在永康里之上同村。

沖應真人祠 ,後名「神景觀」 ,在縣北長樂里油果山。

白衣土地祠 在縣南圓通塔寺之左。先在招賢里之溪源,至今禱雨輒應。

謝皋羽祠 在觀前,對金斗山,臨大溪,水石幽麗,先生流寓隱此。崇禎間,知縣劉若金建,立「方公祠 」 ,在西關稅館前。又「方公祠」 ,在北隅小北門外古道邊。

黃公祠 在拱北門外湖山塘,為知縣黃輔建。「柯公祠 」 在縣南門外下園,崇禎十四年建,順治五年毀于兵,今址存。

楊公祠 在九石渡浮橋側,崇禎間立。

嵇公祠 一在南關塔院,一在北門外湖山堂官路傍,萬曆間建。

金城祠 在東按察司前,順治五年建。

鎮安廟 在縣長樂里山陽鎮。宋建,迄今廟貌如故。旱疫禱之輒應。

南嶽廟 在縣南人和里。元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宣德元年修,有禱應如響。

嘉應廟 在縣西清湖里。俗傳有雙甲飛騰,駐于栗木之上,鄉人相與立廟,號曰「栗郎。」

安邊廟 在縣西南登雲里。廟有二神,一姓黃名寵;一姓范名滔。唐末閩中亂,皆有戰功,陣亡後為立廟。歲時旱澇疾疫,有禱輒應,祈夢尤驗。水南廟 在縣南隅。神相傳姓黃名轉,五代末人,歲旱癘禱之即應。今名護國社。

三孔廟 在縣南孝悌里,莫知何代人。或曰:神姓王,膂力勇健,能跨白牛而鬥,有功于民,而立斯廟。宋元豐中,西夏入寇,總管燕達出兵拒敵,夢有神兵陰助曰:「建州三孔廟。」 事聞,遂入祀典。紹興中,歲旱祈禱,亦夢神為行雨。廟巳久廢,遺址尚存。

馮中郎廟 在縣北之茗坑。前漢人舊傳中郎嘗以兵逐吳王濞,沒于此。後人為立廟,今址尚存。

平昌王廟 在縣北太平里王歸峰下。舊傳,王之亡也,有敝鼓投于水,泝流而上者數四。里人異之,相與立廟,旱厲禱之,屢驗。

越王廟 在縣南清湖里,即漢東越王餘善也。嘗即柘浦築城以居,後見殺于繇王居股,浦人遂為立廟,年久,廟廢址存。

政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許。

社稷壇 在西門外二里許。

邑厲壇 在西門外二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南七里溪南,即古儒學。明倫堂舊址在縣東南,明洪武元年移建今所。唐李中丞廟 即忠節廟,在縣治東。神知建州軍事,以禦寇不克而死,因廟祀之。又縣西高宅里,亦有神祠。

唐張招討廟 即英節廟,在縣南飛鳳山前,神名謹。乾符五年,黃巢寇閩,謹與偏將郭榮籌等十八人俱死于戰,鄉人義而廟祀之。明成化十年,處州賊入境,民心惶懼。時參議陳渤按邑,白晝瞑目,夢神大聲曰:「賊不入邑,勿懼。」 後果然,因命修廟。又縣東北感化里亦有神廟。

桃源處士范公祠 在感化下里。「金」 字山。公,唐末人。天性純厚,孝友異常。鄉人立廟以祀之。舊為兵火所毀,永樂初重建。

邵學士祠 在長城里。裔孫邵昌等立。後有奇巖,故名《石巖窠》云。

宋陳徵君祠 在縣西南高宅里禪巖院,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