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3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去,財用告匱,諸司以官渡與絕寺之田給之,俾斂其 歲入以供工役,累石將崇,敗於春潦。十五年,邦人黃 慶曾率耆老告於府,請招講師了性於溫陵,以集其 事。太守趙侯善俊從之,遣昌攜疏往諭。明年,師與昌 偕至,乃相溪夷險而定其址。師曰:「建溪居八閩之上 流,北流據一流之要會,非規模雄勝,則不足以壯大 拜之勢。然崇山束隘,萬古據險,湍流震激,勢必衝決。 當撤故基而崇新址,然後可永其利。」眾皆然之。師遂 南下,求貲於富室,稇載而來,造舟運石,移據於磻水 之上。糾其徒使供力役而自往來,以經財計。上下協 心,歷五年而新址之崇成矣。於是刊木陶甓,橫梁植 宇,凡所資以為用者,皆求於四方。計費錢三萬九千 五百餘緡,而米之斛萬有一千五百四十有奇,較諸 西溪,用度則損矣。溪廣一百四十餘丈,為址十有五, 多於西溪之三,而石之厚博有加,為屋一百七十二 楹,其數少益,而橫廣殺焉,餘皆相若也。慶元元年三 月,橋成,太守、待制單公會兩司以落之,寮屬畢至,聚 觀者萬餘人。耆老語於眾曰:「吾邦地狹而歲多儉,人 貧而心易危,使年穀不登,田里愁嗟,則橋之成無日 矣。今歲豐人安,事克有濟,亦太守鎮撫之惠也。盍請 銘於橋,以彰其德。」公聞之曰:「歲之豐由於天,人之安 原於上,橋之成繫於時。吾守此邦,適逢其會,顧何德 之有,幸與邦人同慶之。」遂牓其橋曰「萬石,且屬樞為 之記焉。」樞,邦人也,不敢辭,乃言曰:「昔唐御史中丞崔 公之守零陵,作亭於城西之墟,命之曰『萬石,蓋託物 寓名,以為遊觀樂也。柳子厚作記,猶以州邑耋老之 辭祝之。矧公鎮撫之惠,多於崔中丞,而邦人懷詠之 情,切於永之耆老。樞無子厚之才,曷為辭以盡形容 之美乎?竊惟游觀非政,鎮撫為德。此邦之人所以祈 贊於公者,與永之耋老相』」間也。請以子厚之頌,而為 此橋之銘,庶幾秉筆無愧辭,而邦人之情可以少慰 矣。《頌》曰:「漢之三公,秩號萬石。我公之德,宜受茲錫。」此 子厚辭也。述而書之,以告來者。

《考亭書院記》
熊禾

「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運升降之會, 天必擬大聖大賢以當之者,三綱五常之道所寄也。 道有統,羲、軒邈矣,陶唐氏迄今六十二甲辰,《孟子》歷 敘道之傳為帝為王者千五百餘歲,則堯、舜、禹之於 冀也,湯、伊尹之於亳也,文、武、周公之於岐、豐也,自是 而下,為伯為彊者二千餘歲,而所寄僅若此,儒者幾 無以藉口於來世。嗚呼!微夫子《六經》,則五帝三王之 道不傳,微文公《四書》,則夫子之道不著。人心無所為 主,利欲持世,庸有極乎?七篇之終,所以大聖人之居, 而尚論其世者,獨無所感乎?嗚呼!由文公以來又百 餘歲,考亭視魯闕里,初名「竹林精舍」,後改名「滄洲。」宋 宗表章公學,以公從祀廟庭,始錫書院額,諸生世守, 其學不替。龍門毋侯逢辰灼見斯道之統有關於世 運,故於此重致意焉。歲戊子,侯為郡判官,始克修復。 邑令古澶郭君瑛又從而增闢之。乙巳,侯同知南劍 郡事,道謁祠下,顧謂諸生曰:「居巳完矣,其盍有所養 乎?」書院舊有田九十餘畝,春秋祀猶不給,侯捐田以 倡。郭君適自北來,議以克合。諸名賢之胄與邦之大 夫翕然和之,合為田五百畝有奇,供祠之餘,則以給 弟子廩膳,名曰義學田。初,省府以公三世孫沂充書 院山長,既沒,諸生請以四世孫椿襲其職侯,仍為增 置弟子員,屬其事於邑簿汪君蒙,且以書來曰:「養可 以粗給矣,而教之不可以無師也。」謂禾猶逮有聞,俾 與前貢士魏夢分教小大學,既又屬禾記其事,其何 以為辭?重惟文公之學,聖人全體大用之學也。本之 心身則為德行,舉而措之國家天下,則為事業。其體 有健順仁義中正之性,其用有治教農禮兵刑之具, 其文則有《小學》《大學》《語》《孟》《中庸》《易》《詩》《書》《春秋》《三禮》《孝 經圖書》《西銘傳義》,及《通鑑綱目》《近思錄》等書,學者惟 學此而已。今但知誦習公之文,而體用公之學曾莫 之究,其得謂之善學乎矧?曰:「體其全而用其大乎?」公 之在考亭也,門人蔡氏淵嘗言:其晚年閒居於大本 大原之地,充養廓厚,有不得窺其際者。蓋其喜怒哀 樂之未發,早聞於延平李先生者,體驗已熟,雖其語 學者非一端,而敬貫動靜之旨,則聖人復起,不易斯 言矣。嗚呼!此古人授受心法也。世之溺口耳之學者, 何足窺其微哉!公之修《三禮》,自家鄉至邦國王朝,大 綱小紀,詳法略則,悉以屬之門人黃氏。𠏉且言:「如用 之,固當盡天地之變,酌古今之宜,而又通乎南北風 氣,損文就質,以求其中可也。使公之志克遂,有王者 作,必來取法焉。」嗚呼!古人為治之大經大法,平居既 無素習,一旦臨事,惟小功近利是視,民生亦何自而 蒙至治之澤哉?秦人絕學之後,《六經》無完書,若井田, 若學校,凡古人綱理人道之具盡廢。漢猶近古,其大 幾巳失之矣。當今海宇一統,京師首善之地,立胄學, 興文教,《文公四書》方為世大用,此又非世運方新之 一,幾乎邵氏《觀化》所謂「善變之則帝王之道可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