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14

此页尚未校对

丁卯,知縣王尚賢改遷於縣治前橫街。辛卯,弗戒於火。乙酉,徙建於縣左,與縣為鄰,建石牌坊於戟門內。戊子,寇燬。

皇清初築櫺星門牆垣,而廟址與堂基中分前後關。

鍵不保。又久,始得徙廟址。北進數十武,與縣治並,翼以兩廡。前為大成門,左為祭器庫,右為典籍庫,其下為泮池;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舊石坊,坊外為戟門。經始於丙申夏,落成於丁酉春。明倫堂、啟聖、鄉賢、名宦祠、文昌、魁星閣、敬一亭,俱議嗣建。

龜山書院 即楊文靖祠。「在縣治北郊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邑人馮夢得奏立,仍撥田養士。知縣黃去疾奉旨創建禮殿,立雪堂、齋舍。元至順元年,縣尹郭野仙普華增廓燕居殿。明洪武十三年,知縣王克剛重建。成化初,敕建道南書院,六年再建。嘉靖三年,改立雪堂為傳心堂,增祀二程先生。萬曆十一年,奉例廢『天下書院』。」 十二年奏復。

學田 舊有真院田,為豪侵占。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彭澄查出,令義士廖文傑、廖文偉買入田十一畝六分,其苗五斗三升,遞年租屬學收。萬曆十二年,知縣黃仕禎捐俸置買田一十四畝六分。每歲除納糧差外,收租價銀三兩九錢二分三釐五毫,屬學收。

社學 六十有八。在城四隅各三,黃潭都三,水南二都各四,玉華都等一,十二都各二,積善等二十一都各一。

大田縣儒學 在縣治左鳳凰山下。

先師廟:在明倫堂之右,堂東為「進德齋」 ,西為「修業」

齋:齋南北為號舍堂,左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中為尊經閣、為膳堂;堂之東為儀門;門左為倉、右為敬一亭,前為泮池;又前為學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前為櫺星門。門外臨街為屏,屏南建木坊,題曰「仰聖興賢。」

社學 有二:一在鎮東橋,一在北門。

學田 共四十七畝五分五釐零,載民米二石四斗三升七合七勺三撮三圭。每年收學租銀一十七兩二錢一分九釐。原存本學,以濟貧生於

皇清順治十三年,裁充兵餉。康熙二十一年冬,總督

姚啟聖捐置學田二畝六分四釐,租米十石,以供學用。

沙縣儒學 在縣治東。舊在和仁坊。宋慶曆間,徙魁星里太平興國寺右。明洪武初建,復燬。景泰間,有司市民地,擴其址。歷成化、弘治,始備其制。嘉靖間,知縣袁應文改建於福聖寺基,建尊經閣於堂後。萬曆乙巳,知縣方震孺復改建魁星里舊學原址,知縣康承祖竣其事。

諫議書院 在縣治西勸忠坊,即「和仁坊」 ,祀宋陳瓘,亦名「了齋書院。」 嘉定二年,郡守徐景瞻即瓘故居建書院祀之。元季燬,遺址入於民居。明永樂初,知縣倪俊復其地重建。

豫章書院 在縣洞天巖之西麓。元至正初創建,明洪武間重建。正統間寇燬,景泰間重建。鳳岡書院 在縣溪南鳳凰山下。宋淳熙間邑人黃顥建,中為講堂,後建閣二以藏書,曰「尊經。」 齋舍凡十有二,別有游息之圃,亭閣十餘所。宋末燬於兵。

社學 有五,內四在城、一在尾歷。

學田 「明嘉靖三十七年,巡按樊獻科發本縣清和道院沒官田米一百六十石,以百石入府學,六十石入縣學,充養贍用。」 載民糧七石九斗七升四合七勺一抄。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督院姚啟聖發銀五十。

兩,買苗田七段,遞年除擔腳及完糧外,淨貼扇過細谷三十石,官送學量收,以濟貧生。

尤溪縣儒學 在縣東獅山之麓。宋學在縣治西。慶曆間改縣治東南隅。乾道九年重修。明因之。正德末,有司燬學前淫祠,擴充之。嘉靖二十五年春,大雹,壞廟宇廨舍。有司復買民地,遷其行路,而學址始廣。舊廟在學左,後更於明倫堂之前,規制始備。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張陽春復改建西門,璠山,左為大成殿,右為明倫堂。「啟聖祠」 在大成殿後。「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左建文昌閣、張公生祠。

南溪書院 即常齋祠。在縣城外公山之陽,前對文山。正統末燬於寇,景泰初重建。弘治間,知縣方溥新建堂三間,左右為廂房,前為門,又前為池,池上架亭,臨衢為坊,東為「玉溪橋,又西為溪山第一橋。」

社學 有四:二在城,一在水東,一在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