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石湖 在縣西北,一名「龍湖。」 兩岸對峙,溪流其間,停而為淵,傳為龍窟。宋政和末,紹興初,龍見者再。

《李將軍漈 》在縣南沙縣界。李將軍提兵陷于此,遇風雨晦冥,輒聞金鼓之聲。

西溪三灘 曰牛軛溪。自光澤來,迤𨓦至縣吉舟都,一灘屈曲如牛軛,故名曰「相公。」 自牛軛灘下流至驛站都,一灘水急難以牽輓,雖相公亦須下舟,故名曰「水磨相公。」 灘之下一灘灣環如磨旋,故名。上三灘雖皆險峻,然少石崖衝激,舟上下視他灘為安流。

西南溪五灘 :曰婁杉,在婁杉都;曰幕坂,曰交溪,曰「桂嶺」 ,此三灘聯屬,俱在靖安都。飛湍激石,或能敗舟,下此會西溪水磨流,經縣治之前東注。曰石柱,在石豆都,下此三十餘里則接南平扛豬灘矣。雖灘勢陡峻而峽束,灘石衝激而濤吼,然而舟楫往來持慎則可免破溺之患焉。曰「錢龍」 ,在縣南。相傳昔人造舟競渡,以錢為鱗,沉溺於此,故名曰「龍廟。」 在縣東石豆都旁,有廟,故名。

後河池 在縣西。多產雜魚,瀦積之水不涸。圓池 在合掌峰下石甃,周圍寬闊,猶一鑑然。靈泉 在縣北興賢都梅福煉丹壇邊。

冰壺泉 在縣西北壽榮都再昇院方丈之右。《永安縣》。

栟櫚山 在縣治北二十七都。多產栟櫚木,故名。宋左正言鄧肅居其下,自號「栟櫚居士。」 舊傳嘗有神仙往來其間。峰巒巖岫,不可勝數。神刓鬼劃,高下相屬。煙雲出沒無時,草木蒙茸,四時一色。宋李綱嘗目為「小武彝。」 天柱峰與獅子巖並聳百餘丈如削。射垛峰舊傳仙人嘗射於降仙臺,以此峰為垛。宋明道中,耕者「嘗得數十石箭於臺側。」 觀音巖在野雲洞側,石壁萬丈。集仙巖、頭陀巖相傳唐裴頭陀者居此,創菴野雲洞其中,日夕雲霧吐吞。降仙臺在山之上,一石高大而平,如臺然。舊傳仙人時降其上,蹤跡常存。臺下有石室碁局,界畫分明,有黑白數子,左右蒼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雲臺、走馬埒山絕頂,寬廣而砥平,相傳仙人走馬其上,蹄跡尚存。銅盤澗流十餘里瀦為潭,泓渟涵碧。接仙橋、天池在山之上,廣一里許,水澄澈不涸。金剛石、寶蓋石、試劍石,俱栟櫚山之奇勝也。

東山 去縣一里許,明鴻臚王舉尹歸隱處。司馬陶崇政有詩云:「先生解組著斑斕,作孝移忠竟賜環。玉筍既班金馬重,蒼生霖雨起東山。」 《大龍會》山 山極高峻,其嶺群峰簇聚,如龍會然。上二山在二十四都。

寶山 在四十都。生鐵礦最佳,故名。

雪山 在通天巖側,與獅子峰對峙。

斗山 一名「天斗山。」 其山高峻,自嶺凹下,廣五里許,狀如斗。山陰一石穴,名「風穴」 ,一洞名「雲洞」 ,每雲冒山即雨。石竇有一石龍,界風穴、雲洞之間,石磴嶮巇,人跡罕到,惟樵者扳援而上,得觀頭角鱗介之異。上有白雲庵。

坡山 在縣北二十七都。形如屏風,中坦夷廣可十里。相傳舊偽漢陳友定屯兵之處。

登雲山 在縣南一里。舊建一塔,名曰「登雲」 ,聳秀接天,與學宮對峙,因燬。知縣王廷繡舉耆民王天錫等為工正,捐督重建。知州蕭時中為《碑記》。明萬曆間,雷火燒燬,僅存塔柱。崇禎間拆改為唐王廟牆。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陳廷樞復募眾重建。

石羅山 萬山中突起七大峰,次第排列,面西有洞口可入,但深不能窮。中有竈,人傳為前時避亂於此。此四大山俱在四十一都,能化為人,助軍破賊而不受賞。後求其處不可得,止四山名。今四時祈禱,皆請四山之神。

馬峰山 在二十八都。其山圓峰插黛,旁一山似馬,明進士蘇信居其下,因號焉。

荊山 山如三台錫帽之狀,四時青翠,有五色可愛。宋進士余授祖居,故稱余「荊山」 云。

大秀峰 在縣東北艮位。巍然秀拔群山,一名真陽山。旁有雙峰,號雙飛蝴蝶。

卓筆雙峰 去縣五里。雙峰並聳,如卓筆然。中有小峰。知縣林孜讀書其處,因號「三峰。」

翠竹峰 在縣東北二十六都。宋祕書少監陳世卿居其下,有師古堂焉。《送客詩》曰:「師古堂前酒一樽,共談時事出孤村。臨期上馬無他祝,多買詩書教子孫。翠竹峰前是我家,歸來重整舊生涯。煙霞尚有留人意,可奈門前駟馬車。」 黃楊巖 界永安、歸化二縣間,巖上多生水,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