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4 (1700-1725).djvu/63

此页尚未校对

起鳳橋 在邑西南五十里淮士通。石城,石墩三座,瓦屋十楹。嘉靖間,王欽誥捐資獨建。萬曆間燬,劉崑、劉希哲募建。

湖口橋 在邑西南六十里,通石牛。

羅溪橋 在邑西南九十里,通汀州。崇禎七年圮。九年,知縣凌世韶倡鄉民同建。

宜生橋 在邑西南一百里,通汀及連城。舊名滑石橋。正德十六年,通判陳龍等建。嘉靖二十一年圮。二十三年,知縣潘時宜等倡建。三十五年又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唐世濟易名「濟川橋。」 邑人就地為祠以祀唐。崇禎九年圮,郡守唐世涵檄郡丞黃色中葺之。

南山橋 在西南,徑通竹篙嶺。

通安橋 在邑東。嘉靖十六年,知縣潘時宜等建石墩十三,架以木梁。

永豐橋 在邑北。嘉靖三十年建,甃石為之。龍門橋 在龍門坊通安橋下,舊名「龍津」 ,久圮。成化七年知縣鄭瑄倡建。石址十一,架梁屋之。正德間燬,萬曆三十一年知縣唐世濟建。崇禎十三年燬,十五年知縣徐日隆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賊又燬之。

東山橋 在邑東五里,道通泉上下里。順治十年,僧虛白募建。

廣濟橋 在邑東七里,道通「清流。」 嘉靖三十七年,知縣錢用令義民盧瑞銀、陰昂等建。嘉靖三十八年圮,監生楊廷貴、耆民陰哻等募建。萬曆三十二年圮,知縣唐世濟建。

皇清康熙二年又燬。

陳坑橋 在邑東三十里,通泉下。舊圮泉下。丘萬堅重建橋屋十間,順治年間圮。

石馬橋 在邑東五十里,通泉上下里。舊圮于水,嘉靖二十九年,邑民雷廷動自建。又圮泉下,丘萬山重建。

馬尾橋 在邑東南四十里安樂鋪,通清流。烏坑橋 在邑東南。舊有橋屋五間,今廢。乘涼橋 在邑東北九十里,通邵武、建寧、安遠砦。今廢。

魚龍橋 在邑東北招賢里增嘉坊。萬曆乙酉,里民柳玉騤造。

雙虹橋 在邑治之水西門。紹定間燬。淳熙間建,又圮。知縣事林玉又建,又圮。永樂間又建,又圮。崇禎間,砌石為墩,架板其上。今仍之。

捲龍橋 在邑西五里。道通「廣昌。」 嘉靖二十八年,邑民雷時祚等倡建,甃石為之。

大陂橋 在邑西三十里龍上、下里。道通石城、寧都,亦曰「大城前橋。」 石墩二座,吳立本獨建。土人德之,像祀于橋左。

三匝橋 在邑治之北一十五里。嘉靖三十年,邑人張勝輔募建,甃石為之。

下沙橋 在邑北二十五里。

上沙橋 在邑北三十五里。嘉靖十三年,知縣莫大德命老人雷志浩募建。

花橋 在邑北八十里,招得伍家坊,通安遠砦大道。

通濟橋 在安遠砦,道通建寧。嘉靖十二年,知縣莫大德勸募鄉民甯佛保等創建,往來便之。三十三年四月圮于水。

張坊橋 在邑北八十餘里。上流通廣昌,順流達建寧。嘉靖元年,邑民張必璘建。

東山渡 在邑東五里東山寺前,屬興善里。《舊志》列此為八景之一,標曰「東山古渡。」

留口渡 距邑三十里。水勢屈曲,至此必經宿乃去,故名。

馬家渡 在縣北興善里。昔馬姓者施渡,今改「橋。」

石馬渡 在縣北龍下里。溪有石如馬,因名。程步岡渡 在縣西北龍下里。

陳坑渡 在縣東五十里,今改「橋。」 其改橋倡緣者,馬家則李聯春,陳坑則丘萬堅也。原與東山、程步岡各簽渡夫一名,每名工食二兩。

上杭縣

浮橋 舊在縣東。成化間,僉事余諒刱,後圮。正德間,都御史王守仁移建於縣南,後廢。嘉靖二十二年,巡道侯廷訓重建,扁為「陽明橋。」 廷訓有記。按《縣志》,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倪應眷重修。俗呼倪公渡,自後時圮時修。

駟馬橋 在縣西一里。舊名「通駟。」 宋慶元間改今名,後圮。明永樂九年,邑人周永定等重建。成化十年,都御史張瑄儌知縣蕭宏修。

東街橋 在城東。成化五年,邑人林節捐貲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