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一卷目錄
興化府部彙考三
興化府關梁考
興化府公署考
興化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八十一卷
興化府部彙考三
興化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莆田縣附郭。〉
洞橋 在城西平海衛學之東,舊北門外壕橋也。
小西湖橋 在洞橋下。成化三年,郡守岳正開小西湖,築三堰,此橋在中堰之上。
兼濟橋 俗呼觀橋。在元妙觀之東北,舊寧真門外壕橋也。成化三年,郡守岳正建作亭於其上。嘉靖壬戌,寇燬。隆慶元年,知縣徐執策重建。城北壕橋 ,在拱辰門外。宋為後埭通監橋,承信郎李冨建。明闢城至此,改為壕橋。城南壕橋 ,在迎和門外。《宋志》謂「城南第一橋」 ,明改為壕橋。
城東壕橋 在鎮海門外,舊名望海橋。《前志》謂林國鈞建,明改為壕橋。以上三橋,原俱以木渡。天順五年,郡守潘本愚悉易以石。
果滿橋 在拱辰門外里許,創始未詳。弘治七年,郡守王弼重修。
方尾橋 俗呼幫尾橋,在拱辰門外。過通監橋,循壕南行里許。石刻「永樂十三年募眾建。」 義門二橋 在拱辰門外,崇禎間御史林銘几建。原屬私路,今為廣業里,往來大道。
章君橋 俗呼「賣花亭。」 橋在鎮海門外一里許。崇寧二年,通判章炳文造陡門於此,後廢,因以為橋。有陳氏者,作亭於上。開禧二年,有妖物興,水中亭燬。元至正間,里人陳節、僧覺真募眾重建橋增高二尺,作亭三間。亭後又圮。弘治十三年,林元旭重建。萬曆五年,里人縣丞鄭采、陳國成募修復。
蓮塘橋 在章君橋南。相傳陳丞相種蓮處。初有曾氏作木橋。正統間,曾用敬始募緣作石橋。順濟橋 在闊口街北。有順濟宮,因以名。「霞墩橋 」 宋里人汀州守陳奎建。成化間,陳雄重修。
萬壽橋 在迎和門外半里許,宋官路所經。《宋志》謂「城南第二橋。」 弘治八年,郡守王弼增廣石梁。
永豐陡門橋 在迎和門二里許,官路所經。唐貞觀二年,邑人方常卿創永豐塘,兩頭作陡門以泄水,分灌塘下田畝,因伐石以梁之。
柳橋 在迎和門外二里許。以上三橋皆李冨建。
溝頭橋 在迎和門外四里許。廣化寺僧澄海等募建。
林子橋 在東埔。先是,支一木以渡。嘉靖間,郡人都憲林有孚始更以石。
普濟橋 在溝頭、林子二橋之間。萬曆丁未,詹章重修,郡守王嘉忠改名「普濟橋。」
元豐橋 在迎和門外五里許。一名上杭橋。《宋志》云:「舊為溫泉渡,後為浮梁以濟。浮梁造於元豐,故名。」 紹興間,轉運使姚沇、知軍朱定國纍址於海,架石而梁之。紹興二年,知軍趙彥勵更造,并建護橋庵。明成化末,近南二門圮同知朱海重修。後又傾圯。萬曆戊申,知縣何南金重修。大理橋 去東埔南里許,初名永濟,俗呼「杭頭橋。」 弘治間,大理司務林《本從》率鄉人創建,故曰「大理橋。」
馮公橋 在大理橋之上。正德間,郡守馮馴修杭頭堤,遂建橋。
迎蘭橋 在嶼上。原架木作橋。康熙壬午,孀婦董氏建以石。董氏,陳奕皇妻。
蘆浦西橋 創始未詳。成化二年,郡守岳正建。弘治七年,郡守王弼重建。
猿臂橋 以「猿臂溝」 得名。
陳家口橋 今作「登科口。」
「歐家前橋 ,李冨建。」 「下店橋 在吳刀下店,宋紹興五年詹正誼建。弘治乙卯詹從訓等重造三門。」
三橋 在吳刀《上鏡》。宣和四年,詹究建。萬曆丙午,詹一靜等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