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二十兩三錢一分九釐六毫九絲,新增銀三百一十九兩六錢八分四毫;仙遊縣原額三十一兩五分六釐七毫九絲五忽。

應徵各屬縣牙雜等稅銀七百五十五兩二錢三分八釐二毫。

原額屯田地六百八十二頃一十九畝七分九釐八毫一絲四忽,糧餉銀三千三百三十三兩四錢九分六釐七毫四絲六忽四微七纖九沙。本色米二千四百八十三石四斗九升七合。內遷荒田七十一頃八十三畝六毫二絲四忽,豁免銀四百七十二兩二錢四分六釐四毫八絲九忽七微,豁免米一百四十五石三斗七升五勺八抄五撮。

新增丈溢田四頃四十畝六釐二毫四絲九忽,糧餉銀三十一兩一錢三分八釐二毫四絲三忽,本色米四石九斗五升三合八抄六撮。墾復田九頃四十畝六分四釐七毫,糧餉銀七十五兩七錢二分六釐九毫一忽一微六纖七沙六塵一埃,本色米一石八斗一升五合五勺四抄二撮。

實在田六百一十四頃七十六畝八分五釐四毫三絲九忽,糧餉二千八百九十二兩三錢八分八釐四毫九絲九忽七微七纖九沙。本色米二千三百四十三石七升九合五勺一抄。

興化府風俗考        府志

府總

黃公度《學志》:「莆田,文物之邦。自常袞入閩之後,延禮英俊,儒風大振。僻在南隅,而習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

李俊,莆陽比事。莆為文物之地舊矣,梁陳間已有南湖先生鄭露書堂,唐林藻弟蘊肄業其地,歐陽詹自泉山詣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袞入閩之後也。國家涵養日久,迄今有「三家兩書堂」 之諺云。

比屋業儒俊造如林

《一統志》:詩、書為八閩之甲。

連山亙其西北,大海浸其東南。地勢爽闓,陽明用事。其為氣候,熱多寒少,有霰無雪,草木長青,田多二熟。冬月寒暑,衣服互著,或把扇。四月後,梅雨鬱蒸,磚地及石礎皆潤。五六月有雨,號「三風」,時起自西北,其來甚驟,其止亦易,或既止復作,最利田禾。其雨只下莆田洋,不及下里,或田隔丘段,亦不得雨。又盛暑時,月虹與日相交映。有一種小雨,映日而下,最害禾,俗呼「下蟲。」「此時禾正熟,微雨入其中。」 濕熱相蒸遂生虫,禾盡《白厭》又時作風癡。俗呼癡作胎古謂颶風謂四面風至也其來則風雨俱作,飛瓦拔木。食頃,有風自東來,其勢益猛,瓦溝水皆倒流,名曰「報風。」又有乾報不兼雨者,報定乃下微雨。每月二十八九多此風。或云除夜有此風,來歲無風癡。此風每歲或一二作或三四作人最畏之往往覆船有草俗呼苦蘆草其莖長其葉光若今歲葉上結一節則來歲作一風癡試之頗驗閩中之俗,大較相同。元日 先夕掃室五鼓而興,設香燭,陳果酒,以祀其先。男子則出拜親戚鄰里,謂之賀歲元宵。 自十三日夜,城中四門通衢,各設松棚,懸燈其上,里社皆盛張燈為祈年之舉。坊鄉之民,輪年為福。首醵金祀里祠,設醮誦經祈福,境內火樹簫鼓,達旦不輟。考上元張燈,《太平御覽》載《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乙,以昏時祀到明。」今人正月朢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十六日 有過橋摸釘之俗。人多出遊,遇橋則相率以過,謂一年無病,又暗摸城門釘,謂之「吉兆。」

二月二日 ,自城中及鄉村有踏青之遊,長少皆衣冠出遊。園林山寺,詞人墨客多挈榼展席,擇勝處吟賞,抵暮乃歸。兒童競採桃李菜花持歸,為新年之瑞,名曰「踏草青。」 按《歲時記》:「都人以三月三日曲江踏青。」 《壺中記》:閩中以二月二日踏青,又蜀中以正月八日踏青。俗名不同。清明 ,各家以鼠麯和米粉為粿,具醴展謁丘墓。門皆插柳,亦插於首。清明前後,鄉學生相與醵錢為酒食,邀先生及先生之友於形勝處飲燕,以餘錢奉師,謂之「光齋」 ,亦謂之「浴沂會。」 端午 ,取菖蒲及艾插門戶,飲菖蒲雄黃酒,以辟邪禳毒,為角黍以祀其先,親戚相餽送,各處龍舟競渡。

《七夕 乞巧》,稚子爭擊,瓦缶於庭。

中元 ,各家以牲醴祀先。是月十三日,人家設几懸像,謂之「迎先」 ;至十六日撤去,謂之「送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