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長者投二榼於江,一以上覆,一以下承而去。長者依竹為堤,功成不爽。人擬智日為「圮上老人」 云。萬曆三十六年,郡守王嘉忠委經歷方大成重修木蘭陂。大成因究開陂源流,智日實神授於長者,申請建廟於北坪古棠陰大樹下。郡守從之,遂成是役。扁曰「馮大師廟」 後廟圮附李長者祠內。康熙四十年重建。
太和廟 在興教里吳塘。「唐何玉置太和塘,溉田五十頃,嘗被侵沒,宋蔡襄特奏請復。嘉祐中,知軍劉諤始築太平陂,溉田七百頃,廢太和塘及東塘、屯前塘三所為田。熙寧中,官令撥太和田以償諤之陂作。紹興二年,里人張應六等念諤功,立廟祀之。紹定中,陂壞,知軍曾用虎重修,遂籍前田屬囊山寺僧收租,永為」 修陂之用。元至正十五年,張安節重修其廟。明嘉靖中,田沒於僧,里人訴之臬司,查復田租一百四十四石,令貯縣庫,豫修陂葺祠。壬戌祠燬。隆慶壬申,分守熊琦重建,並祀何、蔡、曾、章四公,扁曰「太平陂世惠祠。」
裴觀察廟 按《宋史》:「唐元和八年,觀察使裴次元於莆田縣界紅泉築堰瀦水,墾開荒地,為田三百二十二頃,歲收數萬斛,以贍軍儲。」 莆人因立宮祀之。正德壬申,火焚,諸生請即其地建為水南書院。其儀門東偏,仍為裴蔡祠。嘉靖壬午,里人方夢雲率眾復即舊石磐堂改建新祠,專祀裴公。後圮。萬曆甲辰復建,有記。
陳侯靈顯廟 在涵江鹽倉之西,為陳應功建。通應廟 在烏石山之陽。淳熙十六年賜額「顯應。」 廟 在北門內,舊龍埔祠也。宋乾德二年創,元豐二年更新。建炎元年,郡倅謀不軌,求助於神,屢卜屢卻。兇徒攘臂而出,若狂醉,俄就擒戮。四年賜額「靈顯」 ,尋改今額。紹興、乾道、淳熙間,累封助順威惠昭德孚應侯。
英惠廟 在前埭,舊延福祠也。宋大觀初,里社鼓自鳴,而神童黃泳賜《五經》及第。紹興間,郡人王晞亮請於朝,賜今額。乾道六年,封善應侯,後進封孚惠迪德王。
興泰廟 在後塘。神姓何,名儼,嘉州人。宋元符間,郡人方慎從守嘉州,繪其像以歸,立祠祀之。後慎從家有《鬱攸》之變,神顯其靈。嘉定三年,封嘉惠侯。
靈祐廟 原在寧真門外,舊尉廨之後。神姓詹,名持紅,有道術,能伏虎療病。及卒,人祠之。宋紹興二十七年,賜今額。「隆興」 、淳熙、嘉定、淳祐間,累封「至忠利孚惠顯烈助王。」
長壽靈應廟 在左廂衙後。神姓陳名寅,唐觀察使陳巖姪侍。巖仕閩,遂家於莆,好善施藥。里人歌之曰:「陳公食吾兮饑有餐,陳公衣我兮冬不寒,願得陳公兮壽如山。」 年九十餘卒。先一日歷言五紀,事後皆驗,民尸祝之。
惠應廟 在府治北,即今太平社也。亦名仙水行宮。按《通志》:「宋咸熙間,郡守竇彤秩滿,寓舊行衙,夜夢神人請廣其祠。翼旦詢訪至廟中,其神儼然。夜中見者,因轉囑新守許長卿,為大其祠。」 乾道二年賜額,淳熙十年封永利侯。一云:「漢時只一古廟,曰龍津,其中井泉靈異,胡道人修真於此,何氏九真人往謁之,因飲是」 水,仙眼盡開,今井入民間。梁太平元年,拓地鼎建,因以「太平」 名廟,遂寢「龍津」 之名。元至正七年,陳祖保募建。明正統間,郎中顧孟喬捐地拓建。萬曆四十年重修。
昭靈廟 在南廂之東峬。按莆陽比事真人姓趙名昇,師事張道陵,隱居鳴鶴山,嘗乘鐵舸至莆田江口,又嘗遊仙溪,鑿井以溉民田,民受其利,因號曰「聖泉。」 江口巖潯、仙邑皆有廟。熙寧十年封保禧真人。紹興八年賜今額。三十年加封「妙應。」 乾道二年加封。普祐三年莆不雨,郡守鍾離松禱祠輒應,尋增修。紹興元年加封靈濟顯應侯。廟 在壺山圳尾山。昔有陳、胡二仙隱跡茲山,後羽化,鄉人尊而廟之。宋大觀元年,郡人禱雨數應,賜額「神應。」 建炎二年,詔修天下廟宇,郡守張宗臣始拓斯廟。縣令傅丑上其靈應事跡,遂封神為顯應廟,丑為之記。
龍王廟 在壺山極頂。俱用石砌,蟹井在內。此泉通潮汐盈縮,故祀龍神於此,禱雨必應。有碑。興化府壺山蟹井歲旱,每禱輒雨。洪武十五年春不雨,太守相公邢敬躬禱焉,一雨三日,翼日復大雨,民喜霑足,乃立神祠。又介真凈巖比丘永瑞,鳩工作石屋,深廣各一丈二尺,塑龍王像,費俸米三十餘石。
玉皇廟 在壺山靈雲巖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