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相投最愛千山暮,鐘鳴處處幽。

瑞泉庵 僧無際持《玅法蓮花經》石為湧泉,用以名庵。

中峰庵 ,在靈巖上游,為郡人登眺之所。「天宮庵 」 ,紹興五年,大慧禪師於此駐錫。「報劬庵 」 ,在廣化寺西,舊有林攢祠。

石室巖精舍 在城西三里。僧涅槃舊隱於此。宋紹聖間建。崇寧五年,賜額「玅應寺。」 有石浮屠五級,後圮。明萬曆間,募建三寶殿、元帝祠、大士堂、八仙閣、祖師殿及山門、香積僧寮,復置田以贍之,而為之《記》。

彌陀巖精舍 在石室之上。明洪武初,僧非幻建道場,後廢。郡人方沆復之。

天泉庵 在石室巖西,宋時建。明嘉靖間燬,萬曆三十年,林堯俞捐金重建。

華嚴寺 ,在郡城西三里,本玉澗之北巖。宋大中六年,刺史薛凝題為「華嚴」 ,以寺僧行標能講。

《華嚴大乘經》
也十一年始改為寺浮屠七級有

泗洲像。《舊經》云:「僧行標於泗洲請大聖真像,會溪流暴漲,得樟木一根於水中,遂刻焉。」 乾寧五年,縣令呂純佑造塔三層。後火,塔盡焚而像如故。時俗異之,隨復建塔。又有妙峰堂、壁立軒、環秀亭、放生池。而環秀亭舊為郡進士題名之所。元至正十六年火,尋復建。至明遂為丘墟。萬曆間,有僧建佛殿一座,尋廢。今移下平地,小構「瑞龍庵 」 ,在西郭外,明萬曆間建。

景祥院 在常泰里,縣北五里。舊號「琉璃院」 ,據陳巖之腹,尋遷於此。唐徐寅有詩。

圓智庵 在城北第三亭,唐洗馬黃咸建。宋淳熙五年重修,後廢。明萬曆壬子,知縣李時榮倡建。

朝宗庵 在延興里蘆浦斗門之側。宋紹興間建,元燬。明洪武八年,里人陳孔有出錢八萬修砌。孔有性至孝,天為雨錢,茲其所雨者也。九年,又捐地拓庵,捨穀助建。後圮。萬曆間,永福寺僧道極募建。

龍壽院 ,在北郭西,宋時建,明嘉靖燬。萬曆間,尼性蓮重建,兼請藏經。旁有龍福院、通仙庵,皆尼庵。

龜山寺 在文賦里,去郡西三十里。唐長慶二年,僧無了結庵於此,號龜洋山。咸通十三年建院。梁貞明中,閩王改額曰「龜山福清禪院。」 明改為寺,景泰五年火,天順三年重建,後圮。萬曆癸卯,尚書陳經邦重建法堂。按宋《紹熙志》:寺西有沈禪塔,即真寂大師無了之塔也。俗姓沈,咸通八年十月,趺坐而逝,真身不腐,遂建塔以奉之,封真寂大師。又蓴菜池西有陳禪塔,即廣濟禪師志忠之塔,俗姓陳,九歲詣真寂大師出家,中和三年示寂,窆於東岡,謂之「東塔。」

西沖院 在文賦里。唐元和間建。明永樂十四年,僧無盡重修。

幽化院 一曰雨化院,在長箕。龔茂良有《幽化院》詩:「晝寢招提最上頭,饑禽無賴故喧啾。嶺雲西去欲成暮,山雨北來渾似秋。婉娩如今真似夢,經從似舊絕堪愁。昔年陳跡雞窗下,日落鐘鳴山更幽。」

苦竹院 在九華山後,有山鬼巖。唐會昌中,沙門千靈辭六祖入閩。祖曰:「逢苦即住。」 靈至此住錫山,魈拒之,靈飲鐵針,魈遁去。遂於山西建院。屢經兵火,地入民間。康熙初,僧吼庵買地重建迎福院 在九華山東北,紫霄巖之巔。宋嘉定間,杜塘方明仲隱居於此。捐資助建海會塔,法堂、鐘樓、禪室俱備。及卒,僧為塑像於院之東。嘉定壬戌燬。丙寅,僧月順重建佛殿,在舊址之右。復設鼓樓以配「鐘樓。」

積翠庵 在尊賢里鳳林。唐僧寶光創。宋僧興國重建。元僧霞谷修。明萬曆丁亥,僧慧性復建。

皇清康熙辛酉,僧海鼎重建。

鳳林寺 在紫霄巖之麓。萬曆戊申建。

忠報堂 在仁德里魏塘。紹興四年郭義重建。吉祥寺 在寧海橋北岸。元元統二年,龜洋寺僧越浦駕海為橋,即建寺護橋。明洪武庚辰,僧湘江重修。

大觀寺 在延壽里。嘉靖間,尚書林俊命僧重修。

國懽院 在延壽里。涅槃舊宅捨為院,其父母雙墓在院東。明萬曆壬子,募建佛殿,兼請藏經。

皇清康熙八年,僧超旻重修。

上生寺 在延壽里。唐大順元年,校書郎黃璞捨地為寺。內原有黃璞祠堂,故寺左有林楓祠。元大德二年,僧道潛重修。明景泰間,僧敬修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