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建「法堂山門。」 弘治間,重修殿宇方丈,及闢寺前大路。嘉靖壬戌燬,萬曆己丑,重建法堂。

囊山慈壽寺 在延壽里。唐中和元年,僧涅槃栖隱於此,名延福院。後唐光啟二年,閩王審知奏改慈壽院。宋景祐後,三經於火。元至正重建。明永樂間,僧永清建選佛場、毗盧閣、輪藏閣、鐘鼓樓。宣德八年,僧連城建殿宇,闢齋房三百餘間。嘉靖丙申,里人姚文達倡言,時有海風為怪,太守吳逵以姚言近誣,命僧修復。甲寅歲,復駕說於福清,福清人乃乘夜燬去。有慧薰塔,妙應圓智大師塔也。祥符改元,一夕,正堂中有聲如雷,黎明塔裂,現十六字。僧徒原其讖,徙塔於堂之西。崇寧三年,加封圓智大師。紹興中,以所傳讖偈奏於朝,賜額「慧薰。」

九峰寺 ,唐本寂祖師開山。明刑部員外郎林遷喬捐地。

皇清康熙辛酉,僧照乘「重建大殿。」

聖壽寺 在永豐里。唐光啟間建,後燬。元至大間,僧無外移建於峰前。明永樂二年重建。萬曆甲辰,僧如明等重修觀音閣,後燬。崇禎辛未,重建於東。

皇清康熙辛亥,重建大殿於舊址。乙丑,建前座寺邊。

有石罅刻詩一首,無年月姓氏「《石罅》題詩紀別年,風塵南北各凄然。簷蒲坐我靈山下,猶借高人半日緣。」 又刻詩二首:「夕籟鳴寒雨,晴峰出翠屏。風塵我獨愧,鴻鵠下滄溟。趺坐叢林下,朗吟白石巔。一丘盤曲處,中有老龍眠。」

永明寺 在望江里。元初,僧孤峰創建,後續建。明萬曆丁酉,僧德中、法亮募建法堂,壬子募建觀音閣。順治庚寅,僧定瑄重建佛殿,己亥建山門。康熙丙辰建法堂兩廊。

雙峰寺 在待賢里。唐大順間建。梁開平圮於水,改建於寺東里許。元至正間火。明弘治甲子,里人陳松等復建法堂、殿廊、寮舍。嘉靖壬子,僧雪槐重闢僧房一座,並伽藍祠一所。

香山巖 唐僧翠濤建。洞壑幽邃,舊多鬼魅。里人往武當,請真武香以鎮之。歸至綿亭,香忽失,而神旗巳卓於妙高峰,滿山皆香,因名「香山。」 有試劍石、旗槍跡、伏魔洞遺址。順治間,僧無一重修。

石梯寺 在靈川里。唐乾符四年建。乾寧三年給額,明正德間廢,萬曆戊子,永福寺僧明嘉復建。唐時石梯和尚住此山。

龍泉院 :在維新里橫山。「忠義」 林沖之墓,在今尼居。

白雲院 《紹熙志》:「慶曆二年置,在壺山之麓。故老相傳,陸秀夫同二帝南邁,嘗宿於此,有詩。明季有石寶禪師居次後院毀,僧禪源重建」 褒忠紀孝禪院 ,即石泉院。宋乾道五年,陳丞相俊卿請為功德院,舊址久廢,今移下小築而已。

中和院 唐中和間建,廢興不一。今又重建。翠峰院 在壺山南,明正德間廢,里人林欲焜率僧重建。

大梁寺 相傳古建府治,取梁木於此。舊《志》:「梁溪」 即此地。舊有寺廢,今重建。按:壺山八面,舊有十八院、三十六巖,今俱廢墜,其間,但存故址而已。

咸淳庵 在城東南力里。宋咸淳間建。嘉靖壬戌毀。萬曆癸卯,里人同知陳承芳、府尹吳獻台、副使盧廷選重建。

重興寺 在黃石鼓樓山。宋乾德四年,僧絕瑕建。元至正間火,僧龍源復建。明正統甲子,僧大憑重修。正德辛巳圮。嘉靖壬午,僧宜福募建。萬曆癸卯,僧道巽募建觀音堂;戊申,僧心鏡募建目連閣。辛亥正殿傾,僧性果募建,復其名曰「古山寺。」

尊山寺 在黃石蘆坑,庠生林衍祚捨地,僧超素募建。

通天寺 在黃石五龍。宋進士余萬建,後毀。明崇禎十三年,世孫知縣余颺重建於西偏,蓋「功德祠」 祀父贈知縣廷機。

寶峰院 在興福里五侯山下。宋皇祐甲午,里人陳宣議捨地,僧慈明募建。明洪武乙卯,僧靜空復修。後圮。萬曆甲午,陳繼初同僧性慧等募建。

隆興寺 在五侯山麓

金山寺 :在五侯山之南,即艾軒先生「蒲弄草堂」 舊址。

上善寺 ,在黃泥鋪。康熙甲辰,大水壞廬舍,柩隨水入海無算。里人林滋謙同僧禪源遍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