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使,治福州。潮入福州,閩地遂定。五代晉復邵武為昭武。天福元年,潮弟審知子延曦之邵武,復為昭武。六年,以建州置鎮安軍節度使,尋改為鎮武軍。是年,曦為其臣朱文進所弒,福州之閩亡,弟延政即建州自王,國號殷。南唐改昭武為邵武,罷義寧軍,尋改為縣。開運二年,李景拔建州,俘延政之屬,有其地。保大四年,改建州為永安軍,尋為忠義軍,復改昭武為邵武,罷義寧軍為永安鎮,尋改歸化、永安二鎮為場。中興元年,陞歸化場為歸化縣,永安場為建寧縣,復改洋寧鎮為財演鎮,即今光澤縣。宋置邵武軍,領邵武、建寧、歸化、光澤四縣。屬福建路。太祖開寶八年,平南唐,毀忠義軍,復置建州。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以建州屬兩浙西南道。四年,以建州邵武縣置邵武軍,治登高山,東領建寧、歸化。五年,析財演鎮置光澤縣,皆隸邵武軍,屬福建路。哲宗元祐元年,復改歸化縣為泰寧縣。元改邵武路,增置錄事司,復陞總管府,仍屬福建道。世祖至元十三年,改福建為福建道,置行中書省,改邵武軍為邵武路,增置錄事司,並隸邵武。十四年,陞邵武路為總管府。至正十九年,陳友諒兵陷杉關,取邵武路。二十二年,元以陳友定為福建道行省平章政事。明改邵武府,省錄事司,領縣如故。吳元年,遣胡琛入杉關,取邵武路,弗克;遣湯和以舟師取福州,執陳友定歸金陵。遣沐英下崇安,拔溪寨,遂定閩中。洪武元年改邵武為府,省錄事司,屬福建布政使司,領邵武、光澤、泰寧、建寧四縣如故。
皇清順治三年八月,貝勒《孛》統師由仙霞嶺入閩地。
悉平,仍設府,轄縣如故。
邵武縣:〈附郭。〉
本漢建安縣地。三國吳始置昭武縣。晉、宋、隋、唐廢置不一。宋以縣置邵武軍,附郭為邵武縣。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
光澤縣
光澤今隸邵武府,別稱「杭川」 ,以邑有杭溪名也。
《禹貢屬揚州周職方》為七閩地秦越王無諸王
閩地屬焉。秦始皇并天下,地屬閩中郡。漢高帝復立無諸為閩越王,地屬閩越國。迨漢武帝滅閩越後,更立冶縣,屬會稽郡。至東漢屬建安。三國。吳始置昭武鎮,又陞為縣。晉改昭武為邵武,後又改邵武為昭陽。劉宋後又改昭陽為邵武,屬建安郡。齊梁陳因之。隋廢之,復置邵武縣。唐武德七年,始闢北鄉之地,置洋寧鎮,隸邵武縣,屬建州,節度使高春守之。五代周改為財演鎮。宋初因之,還屬建州。至太平興國四年,即邵武縣置邵武軍,即邵武之財演鎮。西北二鄉,曰鸞鳳,曰「光澤」 ,因鄉名而改為光澤,仍隸邵武軍。元至正十三年,改邵武為路,縣屬之。至正十九年十一月,陳友諒兵陷杉關。二十二年,為陳友諒所據。明吳元年丁未冬十一月歸附。洪武元年戊申,改邵武路為府縣屬焉。今領鄉二,都三十,圖五十二。
皇清因之。
泰寧縣
泰寧在邵武府治南七十里,別號杉陽,謂縣在杉溪之陽耳。三國吳孫休永安三年,析建安之校鄉西偏置縣,名綏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改綏安縣曰綏城。唐僖宗乾符二年,析故綏城縣治為歸化、黃連二鎮。歸化,今之泰寧;黃連,今之建寧也。五代南唐李景保大元年,廢鎮為場。李景中興元年,陞場為縣,治鑪埠之東,屬建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即邵武縣置軍,始屬邵武。宋哲宗元祐元年,右司郎中張汝賢奏改此名。「泰寧」 者,闕里之府號也。元改軍為路,末季為陳友定所據。明洪武元年執之,改路為府,而泰寧仍屬焉。明仍宋舊。
皇清因之。
建寧縣
春秋時屬越。秦置三十六郡,以其地屬閩中郡。漢初為閩越,後屬會稽郡。永和六年,分會稽為東、南二部,南部為建安都尉,即今建寧府。三國吳永安三年,即南部罷都尉,置建安郡,始析其校鄉西偏地,置綏安縣。晉義熙元年,改綏安為綏城。隋開皇十三年,廢綏城,并入邵武,隸撫州。唐武德四年,析邵武縣地,置綏城縣,隸建州。貞觀三年,復省綏城入邵武。垂拱四年,復以邵武及故綏城地置將樂。水之南,隸將樂,屬福州;水之北,隸臨川,屬撫州。乾符二年,分綏城為黃連、歸化二鎮,此為「黃連鎮。」 歸化鎮即今泰寧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