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81

此页尚未校对

邵武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邵武縣附郭。

金鰲山 在城西,俗名西塔山。宋在城中。元改築城垣,移入里許,遂與熙春山俱在城外。脈自岷山一支循江而下,歷施、黔、沅、靖,抵靖江、興安,謂靈渠三十六脈所經。又南而東,渡大庾嶺,歷贛州,逶迤東行,而為百丈大山,極高,杉關、雲際、分水、仙霞諸嶺,嶺北為江、淛,嶺南為閩、粵,由天目正南入廣。其自仙霞分,北折朝魚、天帝一脈絲滾,金蓮聳起,逶迤昂伏,至鰲峰而止。又突起熙春,為北嶂屏護,左有靈泉,右有樵水,界脈清而體尊貴,故郡治立焉,是鰲峰乃郡治正脈也。若熙春山為正脈,則孤峰偏聳,水沖氣劫,其奚以為郡治?故填西壕,為郡第一務,復靈泉秀水,為郡第二務,景名《西塔暮鐘》。

熙春山 在城西,俗名登高山,為金鰲護砂屏障。北一峰特聳,勢如猊踞,半山有會景亭、惠應行祠,亭後有熙春臺。宋元祐間,知軍方澤劈山頂徙臺於旁,大德中撤之。臺西有吉老庵,有釣魚臺,山左有平楚臺,今惟會景亭、惠應祠存,餘俱廢。景名熙春朝陽。按《閩書》作「登高山。」 自潮魚、白鶴岡巒連屬,迤𨓦至此,一峰特聳。宋時在郡城內。至和中,張師忠建熙春臺,左臨大溪,遠挹群山。循臺而北,有磯可釣。治平中,吳夢得搜材展楹,植花種木,為郡壯觀。明弘治中,郡守夏英建「醒翁亭」 於臺南。

樵嵐山 在城西,即金蓮峰,俗名「鍾家岐」 ,樵水所出。宋孫諤居其地,又名「三諫山。」

丹臺山 在城南,舊名靈臺山,有煉丹臺,為郡治印星,歲旱祈禱於其上。近因架造閣宇,損破顱面,大不利於郡治。乘今移拆,蓄植茂林,猶可培挽。景名《丹臺梅月》。

竈馬山 在丹臺西。月山 在竈馬山之西,形如半月。旗山 一在城南月山之右。一在縣北漠口,形如展旗。一在縣東北四都,臨青雲溪。

星山 :在月山之東,圓小狀如星。

壽山 在月山之後,上有三峰。

霧峰山 ,舊有悟空寺,因名。今已廢圮,俗改名「霧峰山。」 在壽山之左,回回山之西。

回回山 在壽山之東

福山 在城南,舊名「鷲峰」 ,又名腰帶山。元黃清老讀書其中,有聽雨軒、雲在寮、翠微閣。

巽塔山 在福山之東。郡守李之用造《文塔》於其上,築石方廣三丈有奇,壘磚高丈奇。因擢雲南憲副,去首事者,以財阜不敷罷。

龜山 一在坳上,一在房廊街東,一在茅墩山,一在池家山,一在仁壽寺,俱在縣南。平地突起,勢若龜然。一在二十二都,一在十九都,狀如靈龜。宋何龜津取以為號。山下有深潭環之。南:石岐山 ,在城東街尾,長春橋頭,俗名渴猴飲水。天妃閣建於其北,閣東有石,仰臥山邊,大可六七尺。弘治十八年,郡守夏英刻「張南」 軒《禮義廉恥》四字於其上。

北石岐山 俗名猢猻岐,在城東玉堂渡頭,挺臥溪中,與南石岐兩山互抱,若龍盤然。郡司馬造靈傑塔於其上,士民感之,構祠祀焉。

象山 在溪北,與熙春山對,號白象捲湖。萬峰山 在城北,據諸峰之會景,名萬峰梵剎。蒼山 俗名米倉山。按《閩書》:「下瞰大溪,中有石鼓,又有巨石,小石支其下,纍纍似抵墜者。」 石鼓山 在城北。下有石,狀如鼓,名石鼓松風。文筆山 在城東北一都。形似筆。

旱山 在縣東北一都。上有田數頃,旱則少收。泉山 在縣東北一都。山麓有蒙谷。宋黃簡肅公讀書遊息之所。

愨石山 在縣東北二都。山下有石,狀如愨頭。仙亭山 在縣東北二都。諸山環列,挺然秀特,山巖深邃,中有龍湫,歲旱鄉人祈禱於其上。冠峰山 在縣東北三都。按《閩書》亦名官塔山。上有搖石,高闊丈餘,推之輒動。

紗籠山 按《閩書》:有兩紗籠,其一底子石岐山,東盡於浮潭山,西盡於福山。其一在二十九都,中峰聳峙,號通天燭,又名三千貴人峰。

白鹿山 在縣東四都。俗傳唐樊煉師煉丹於中,後乘白鹿而去。

青雲山 在縣東四都青雲溪之東。其土白膩,堪用陶器。

雞籠山 在縣東五都,形似雞籠。按《閩書》「上有龔、劉二師祠,水旱禱之,有驕蟲至則應。」

壺山 在縣東五都,與雞鳴峰相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