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聖巖 在縣南三十五都錦溪。石壁削立巖內,寬廣可數十丈。前有池,四時不涸。
東巖 在縣南三十六都,居山之半腰。捫蘿而升,方可上,堪容十餘人,歲旱,嘗禱雨於中。西巖 在縣北五十三都,巖中可容百餘人。「《筊告》石 」 在城西外一曲鷺鶿池中,狀若筊告,時有鷺鶿站立其上。
「天然石 」 ,在城西惠應廟。宋二張使君刻詩於上。
牛眠石 在城西壽山。萬曆三十七年開創寺基,山上掘出,上有篆文「酒島」 二字,狀若牛眠。青雲石 在城東東嶽廟、睢陽祠儀門外。建州李默欲此石,令人掘之,其深不可拔。俗傳此石乃地中所生,青潤奇崛,文成雜彩,形如青雲。鼓石 在城北溪北岸側,唐監鎮廖懋刻「石鼓」 二字於其上。
愨頭石 一在縣東二都,即愨頭山。上石。一在縣東十四都下坊大溪邊,狀如愨頭,因名。搖石 在縣東冠峰山,高廣丈餘,推輒動搖。印石 一在六都,崇廣二丈,其方如印。一在二十二都,生水尾中流,其形纍纍方如印,故名。三星石 在縣東洒溪新街尾大溪之中。三臺石 在縣東,舊名巖。萬曆三十七年,洪水衝開,三石嵬然在溪中如三臺,故名「三臺石。」 天柱石 在縣東十四都下坊大溪邊。
蓮花石 在縣東下坊小溪之尾,大溪之中。鼓木石 在縣東潰石大溪邊,以形似故名。長石 在縣東水尾,延袤十餘丈。
蝦蟆石 在二十二都。狀如蝦蟆,橫踞水尾。雙鯉石 在縣東南溪澗中。雙石狀如鯉頭。巾石 在縣東南十九都。
壁石 在縣東南二十八都老君山溪岸上,信齋謝紹祖書一「魁」 字於上。
筍石 在縣東南二十八都,銅青朱子手書《黃中美石碑》前。
試心石 在縣南三十二都羅漢巖前。長二三丈,迥出巖外,下視空谷,險不可測。
獅子石 在縣西南四十七都。
巨石 在縣北五十三都。其石甚大,有小石搘之,似欲墮者。
戴公崖 在縣東二十二都,係本都「來龍山。」 「襯腳」 崖 在縣東二十二都。
大險崖 在縣南三十都。石壁有元屈萬戶題刻詩八句。
小險崖 在縣南三十都。
百花洞 在縣東劉仙蛻骨所,中有石穴。時旱疫,禱則泉出。汲以灑田則雨,飲則疾愈。
風洞 在縣南二十一都高婆山。深不可測,時有風自洞出。
靈臺坳 在縣南丹臺山後、竈馬山前。今居民輳集為「廛市」 ,即坳尾街。
羊頭坳 在縣東四都,通建陽。
三望坳 在縣東南二十都,通將樂。
桐樹坳 在縣西南四十一都通和坪。按《閩書》:「迤𨓦田中,鹿口之水出焉。」 鶴林坪 在縣南四十八都。唐孝子黃桓廬墓於此,時有鶴來巢,因名鶴林。
龍鬥坪 在縣西北,謝師稷墓在焉。
蒙谷 谷口僅容單騎,循澗而入。深邃夷曠,有田可數頃,澗水曲折,山勢環抱,有佳致。宋黃簡肅公歸休,築精舍於巾山之麓。有石泉澄寒瑩潔,因取《易》《蒙》卦曰「蒙谷」 ,構亭其上,榜曰「果育紫陽。」 朱子嘗進謁,簡肅公為大書其匾。明成化二十一年,郡守劉元創祠谷中以祀公。
樵溪 源自樵嵐山,從泥橋西支經城內,逶迤九曲,東支經南濠,逶迤出紫雲。按《閩書》,九曲溪逶迤城中,源自樵嵐之巔,濫泉東下十里,注於由榨之北。折東流,逾梧空山以趨城西北為一曲,上有石如珓坏,曰珓坏石,其橋曰泥橋。循陰溝入城,為二曲,其橋曰武德。折而東為三曲,其橋曰化源。又北折流入泮宮,為四曲。三繞而東為五曲,其橋曰「泰和。」 又折而北為六曲,其橋曰「仙源。」 稍北為七曲,其橋曰「晏公。」 又北為八曲,其橋曰「昇平。」 又北為九曲,其橋曰「五姊。」 其下流之橋曰「通濟。」 出城北東經七星橋入於大溪。白渚溪 在城東,南出鹿口溪。
紫雲溪 在城東。源自杭溪西支抱郡城之陰。溪上遠山,多蒼崖紫石,望之如紫雲,故名。《邢志》曰:「納樵嵐之水」,又曰樵溪。按《閩書》:水清而駛,無大魚,有魚紅翼白腮,冬月始出鹿口溪: 源自潭山,由芹田白渚流入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