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45 (1700-1725).djvu/8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蒙洲灘 在縣北五十二都。

蒙隴漈 在縣東二十九都,碗窯水尾下。危家漈 在縣東六都。出竹紙。

天樂漈 在縣東八都,山頂出紙。

《餘分漈 》在縣東八都,平灑出紙。

白水漈 在縣東十五都江源。

上官漈 在縣東南二十五都。

伽藍漈 在縣東南𥟖何村。上有燕子巖。芹光漈 在縣東。上有田數頃,居民數十家。《三漈 》在縣南二十九都。

白垣漈 在縣南天平崖左。其崖有三,自高至下,飛泉倒瀉如練,崖下之石,衝激成穴。

龍湖漈 在縣西北五十都。

大漈 在縣北五十二都金山。

萬松洲 在城東長春橋下溪之中。宋尚書杜杲蓄有茂松。元時為人所伐,成荒洲。明郡守夏英仍栽培之,續斫伐成荒洲。萬曆間,兩學諸生同蓄松萬株,故取今名,禁人樵採成茂林。廣里許,袤三里。又有隙地百餘坵,堪種麥菜。半付天妃宮僧看守,半付靈傑塔僧看守。載有民苗二處,僧明認當差。原名杜家洲。按「《閩書》:『舊杜家洲俗名上水遊魚』。」

九龍池 ,在元妙觀內。唐貞觀間,有龍見於此。俗傳池內有九井,其井嘗有龍見,故名「九龍池」 ,然觀亦出仙。

半月池 在縣學前,原無。萬曆二十八年因王洵中庠生高尚志等開此池,掘地三尺,有泉湧出,得一古銅蟾,如拳大,中空,可注水半升,引石梘水入池,俗呼「步蟾池。」 鷺鶿池 在城西譙樓一曲上,形圓如月。池中有珓坏石,常有鷺鶿宿其上,故名。

「護火池 」 「在常豐倉」 內。

秀水池 在縣學內,自西南引秀水紆曲而入。後水道壅塞,其池猶存,池底自有泉,四時不涸。今改新建南道。

奉議泉 在興元峰下,即天妃宮左。其泉清洌不涸。宋延祐乙卯,郡倅靳公除道得此,乃伐石為井,以飲行者。復構亭於上,榜曰「奉議」 ,今廢。水南泉 在水南王廟。

靈泉 在西塔、登高兩山之間,又名「大溈泉」 ,厥味甚甘。從光孝寺逶迤東北流入城,出秀水街,循陰溝北會大溪。今氾濫於壕池,而不能循其故道,故為民患。

鳳池泉 在鳳書山麓周家窠,有泉四時不涸。冷水泉 在元壇廟前。清甘不涸。

五通泉 在二十二都

龍井 有二,一在縣東南三十二都道峰山上,其井如螺殼,旋轉而下,時有雲覆其上,深邃不可測。一在縣東二十八都新鋪山上。

仙源井 在縣前之西南。宋熙寧中,有徐熙春者居此,遇武夷道人,後仙去。韋道人傳有百傷丸方,必取此水和藥,最為神效。或曰即武夷道人。《方輿勝覽》詩:「天鍾秀氣魁文陛,地湧仙源接武夷。」 明萬曆四十四年重修。

熙春井 在登高山下

府署,井 府堂階西南一。府,幕舍官廨凡十。司,獄司一。

縣署井 有鐵闌

鐵闌井 在縣東南大街。鑄鐵為闌,其泉清洌不竭。明弘治十七年,郡守夏英建亭於其上,後廢。萬曆十七年重立,扁曰「汲清堂。」

元妙觀井 今縣學掌教街舍之西,原係「九龍觀。」

祝家井 在鐵冶門

饒家井 在分司前

張家井 在永隆寺巷口。

「普濟井 」 在瓦石巷。

興賢井 在府學前興賢坊下。

縣學井 在縣學前。因移學於九龍觀,遂移觀於此。今改為「新道井」 ,在道前。

「慈濟井 」 ,在寶巖寺吳真君祠前。人疾病,於清晨未汲之先,取水調神前香灰服之,即愈。「米行井 」 ,在清泉坊巷口。

四孔井 俗名「四眼井」 ,在寶巖東數十步。闌中有石四孔,下綆以汲。

烏龍井 在城東烏龍巷。宋慶元年旱,郡守禱雨,有烏龍自井昇天,大雨七日。

中書井 在中書街

五通井 在五通廟後

劉家井 在鎮安門外熙春街。

《坳上井 》一在坳口上,一在靈臺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