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太守廟 在城西五十里大乾鄉。以祀隋溫陵守歐陽祐。義寧初,祐官滿西歸,舟次大乾,聞隋鼎既遷,恥事二姓,遲留大乾溪山之間,挈家水死。鄉人葬之於大乾山之陽,墓側設祠以祀之,扁曰「歐陽太守廟。」 中有正殿、敕書樓、拜香亭、奉親殿、祈夢堂、鐘鼓樓。靈異昭格,有禱必應。祈夢搆語甚奇,亦奇應。
感應城隍廟 在四十六都嚴田市。
東嶽行宮 在行春門外。明洪武五年建,永樂十四年圮。弘治四年,邑丞鄭鑾重建。弘治八年,里人黃讓捐金蓋造後殿。「鄉人義之,為塑讓之像於後殿之右。」
福民祠 在十九都上麓。祀騶無諸,明永樂間建。其先禹之苗裔,世王閩地,佐漢滅項。高帝五年,以功封閩越王,受冊於南臺。宋熙寧、宣和間,屢著靈異。明朝永樂間,麓人丘孟宗輸運鎮東,驚風怒濤,莫不駴愕。籲王求庇,而卒恬以安回即建祠於麓之里以祀焉,額名「福民祠」 ,以民叩禱,無不應也。嘉靖己酉、辛未間,盜起,祟妖麓賴王俱脫於難,里人丘琚、陳成周等重建。
豐應祠 一在縣東,宋政和元年建。一在縣南,宋紹興間建。神姓陸,諱大巖。五代時為泉州牧,常道經邵武,以邑溪山之勝,因卜居焉。卒葬石岐山,頗著靈異,鄉人立廟祀之。宋紹興間封為「昭應靈祐通濟侯、顯順靈祐夫人。」 廟前有泉甘冽。又有保釐閣,弘治十七年重修。
五通廟 在四十八都。萬曆四十三年火,尋建。尚書祠 在南廂,祀宋尚書謝源明。
靈感廟 祀閩王審知之長子。王延稟以節守建州,喜文學,日與諸儒議論,民賴以安。與諸弟俱有靖寇功,民懷其德,遂為立祠。崇寧中,賜「靈感廟」 額,後累加封顯正英烈祐順善濟王、昭化慈惠夫人。廟有佐神朱慶,乃王帳下指揮使,為神前驅。嘉熙三年,亦封威惠侯。其廟一在四十八都,一在故院石鼓嶺下。郡人吳鑾捨田二石,以供香火。裔孫吳嘉泰於萬曆己酉年復為建正殿五楹。
靈山永應廟 在四十八都。神即靈感。王之弟。朱文公祠 。按舊志,文公以師禮事黃簡肅公,與何叔京為友。李方子則師事文公。任希夷、趙善佐、呂勝已、饒幹、葉武子、俞聞中、黃謙、吳壽昌、朱震、盧奎、梁琢、馮允中皆嘗從遊,問答甚多。弘治五年,同知張棨即府治南舊社學地建祠祀公,以何鎬、李方子配。諸嘗從游皆從祀。學憲姚謨、守潘旦、令曹察,各置有祭田,合三十三石九斗,歲簽守者一人。萬曆四十四年,署縣事同知鄔若虛斷犯人王恕、林近四所爭湖爐北民田租一石一斗,畀其裔孫,以為修理屋宇之資。佃人林孝保
李忠定公祠 在府治南門上水寨巷坊白蓮塘。宋淳熙十三年,肇創於軍學講堂之東,後燬。景定中,復建於城東行春門外古文廟側,榜曰「樵溪書院。」 元至元十六年,同知萬不花移建於樵溪五曲之上。明洪武二年,改書院為府學,祠廢。正統四年,復建於府學大成殿東。成化三年,教授張濟疏乞賜祭,以褒獎忠良。制可。省府修葺祠宇。成化六年,都憲滕昭從諸生議,復建於府學南樵溪四曲之濱。學士何潛記。正德十年,巡按張景暘重修。邑令蕭泮置祭田,守潘旦、同知鄒武各增田,合米五十六石五升,畀其裔孫,以綜祠事。嘉靖十四年重修,歲僉守者一人。四十三年,守吳國倫移建今所。
黃簡肅公祠 在四曲溪西。祀宋端明殿學士黃中,春秋致祭。舊在蒙谷山,燬,乃改築於金盤坪。嘉靖二年,守潘旦改南溪書院為今祠,扁曰「蒙谷書院。」 郡守劉元、潘旦,令曹察各置田合二十九畝一分,畀其裔孫,以綜祠事。
劉文簡公祠 在府治東隅。祀宋尚書劉爚。嘉靖二年,守潘旦改龍源書院為之。學憲姚謨等各置有祭田,合米一十一石二斗,畀其後昆,以供祭物。公本建陽人,葬於邑之焦屯桂林山,故祠祀公。真西山題《神道碑》。
胡將軍祠 在城東隅。祀宋殿前司裨將胡斌。斌死於王事,民即戰地立祠祀之。淳祐間,知軍王埜狀其事於朝,贈武節大夫,賜額「忠勇。」 嘉靖十八年,里人舉義重修。
劉縣令廟 在行春門外,以祀宋邵武令劉純。純死於王事,封義壯侯,賜額「忠烈。」 後火。嘉靖二年,同知鄒武重建。
謝修撰祠 在城北隅,以祀宋謝師稷。稷居鄉居官,到處皆著異績。